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15 8:57:20 |
内需和外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一直都是经济学家谈论的热点。从金融危机产生直到今天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如何扩大内需的问题凸显出来,“如何尽快扭转进出口下降局面”的讨论也由此展开。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柴海涛(图一)
中国外贸面临多重压力
世界实体经济复苏还需要一段时期,中国更是面临多重压力。
全球经济不会很快回升。原因在于,第一,发达国家债务负担上升,不良资产需要清理。第二,金融业“去杠杆化”会使得经济低增长。第三,相当部分国家的实体经济指标仍未见好转。“受这些因素制约,未来3至5年全球经济仍将维持低速增长,全球贸易也将经历3至5年的低速调整期”。
中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方面的压力。西方国家以全球经济失衡对我施加压力,迫使我国少生产、少积累、减外需,其目的在于要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掩盖其超发美元,转嫁通胀成本的意图。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纷纷擎起的“绿色经济”,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潮流的同时,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与新兴国家的竞争更加激烈。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我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与亚洲新兴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红利期将比越南、印度提前10至25年结束,中国近4年来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的幅度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水平。
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出口的下行压力依然很大,另外受贸易融资条件恶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保市场、保份额任务依然艰巨。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图二)
多种渠道争取订单
当前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争取国外订单这两大难题。
在当前全球性需求萎缩、产能过剩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是难以避免的。在危机以前,我国企业所遭受的各种贸易摩擦案件占全球总贸易摩擦案件的比例,就高出我国出口占世界总出口额比重的近一倍。对此,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研究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献计献策,切实帮助出口及相关企业共同破解贸易保护主义困境。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应是在有利有理有节的基础上,以牙还牙、针锋相对,使贸易争端的解决回到双边协商或多边贸易规则框架内。
出口企业如何应对缺少国外订单的难题?张燕生指出,行业协会、商会及贸易和投资促进部门应当深入企业,通过国际市场和产品信息服务、商品和国际会展服务以及境外经贸合作区、自由贸易协定、对外投资等多种途径带动国际营销渠道建设。可以通过贸易企业、生产企业、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结成协同关系,共同开辟新兴贸易市场,逐步提升我国企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运作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张小济(图三)
消除认识误区 落实出口促进政策
要尽快扭转出口下降的局面,需要出口促进政策的支持。
关于当前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提高退税率无助于出口,是补贴外国人;出口部门产能过剩,应该压,不应该保;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出口促进政策难有作为。张小济表示,首先,提高出口退税率的目标是保住市场,外国进口商要求分享利益的前提是购买我国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是否让利取决于每个企业的议价能力。其次,是否“产能过剩”应由市场说了算,生产能力的利用率是由市场决定的,追求绝对的“产销平衡”是计划经济的思维,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难,就轻言“产能过剩”。第三,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并非无所作为。
“面对我国外贸压力,出口促进政策一要落实,二要建立长效机制”,张小济表示。首先,出口退税应该足额、及时、稳定。其次,应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出口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暴露了我国现有的涉外财政、金融促进政策体系还存在缺陷,主要是体制改革和发展滞后,不适应我国对外经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不适应经营主体多元化、出口产品升级、新兴市场开发的快速变化。危机期间出台的政策不是权宜之计,应该以此次金融危机为契机,彻底解决出口促进政策不适应涉外经济发展的矛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