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的信贷似乎不再像以往那么有效。危机爆发一年之后,美国经济规模萎缩了400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联储(Fed)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1.1万亿美元。日本经济萎缩了约40万亿日元,而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70万亿日元。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少了160亿英镑,而英国央行对金融系统的注资是这一数额的10倍。即使在中国,尽管经济规模增长近5000亿美元,但银行的贷款几乎增长了3倍。
迄今为止,只有一个领域的复苏迹象明确无误,那就是金融市场。由于得到政府担保,享受实质上免费的资金,而且迄今监管举措并没有加强,银行业不断实现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业绩。事实上,美联储的数据显示,自雷曼兄弟(Lehman)破产以来,美国银行的资产增加了10%,达到惊人的14.2万亿美元。尽管人们一直在谈论如何限制银行业,但它们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实际却得到了强化。
这是为了缓解金融危机而发放廉价信贷的必然结果。同样的补救措施在1987年、1998年和2001年也曾实施。每一次,金融业都像凤凰般浴火重生。过去几次,随之而来的杠杆率提高都渗透到了更广泛的经济之中。
然而,正如Andrew Hunt Economics指出的那样,这一次的渗透效应比较轻微。失业率持续攀升,资本支出也不断减少。这种选择再理性不过:当市场能够提供更高的回报时,银行为什么还要向负债累累、增长低迷的实体经济放贷呢?
一些人认为,为了偿还历史债务,发达国家注定将经历多年的缓慢增长。或许如此。有一点可以肯定。每当我们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银行业体系就会变得更为庞大。这一回,廉价资金带来的巨响,似乎也变成了个小哑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