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网流程 资费查询 加入会员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帮助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亿览网 >> 铁合金 >>  >> 关联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钢铁工业60年:从第一炉钢到21世纪绿色钢厂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9-27 9:16:17
关键字:国内 钢铁 市场 行情
亿览网网讯:

    “洋钉”“洋桶”“洋枪”“洋炮”……这些尚未从老百姓记忆中消逝的词语,道出了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全面落后。从战争的废墟上艰苦创业起步,到几代钢铁人顽强拼搏、改革创新,中国钢铁业不断壮大,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年产量已达世界第一的中国钢铁业开始走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钢厂的道路。

    旧中国,钢或铁制的物品前总要冠上一个“洋”字,因为中国自己生产不出来。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一把足够硬度的挖战壕的锹和镐都要钢厂临时攻关。如今,中国自主研制的高性能钢在鸟巢、国家大剧院等恢弘的钢结构建筑里挺起脊梁。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是一段在废墟上起步的奋进史,又是凝结技术创新的变革史。

    自力更生:新中国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和钢水

    “出铁啦!”“出铁啦!”在短暂的屏息静默之后,工人们望着滚滚涌出的“金龙”发出一片震耳的欢呼声。这是1949年6月27日,一个铭刻在新中国钢铁史上的日子——鞍钢2号高炉流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看着从出铁口奔腾而出的金色铁流,在场的很多人都流下了兴奋的泪水。

    就在四个多月前的2月19日,东北重镇鞍山获得解放,鞍钢回到人民手中。二战期间曾遭受三次飞机轰炸的鞍钢,此时厂区千疮百孔,杂草丛生,设备破败不堪,生产全面瘫痪。一位日本昭和制钢所的冶炼专家预测“这里只能种高粱,恢复重建至少需要20年”。

    以“老英雄”孟泰为代表的鞍钢人,自发组织起来进行修复建设,仅用了四个多月,整修一新的鞍钢2号高炉正式点火开炉。1949年7月9日,鞍钢正式开工生产,新中国的钢铁工业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盛大的开工典礼上,党中央发来贺信并赠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为工业中国而斗争”。

    不久,鞍钢又炼出了共和国第一炉钢水。新中国“有铁无钢”的历史宣告结束。鞍钢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钢铁生产基地。

    “一五”建设时期,在“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口号下,12000多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程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来,鞍钢建起了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三大工程”,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纷纷致电祝贺。

    “一五”计划期间,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期。前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有8个是钢铁项目,武钢、包钢等大型钢厂此时开始兴建。

    针对我国钢铁布局十分不合理的情况,毛泽东提出了“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1955年10月,武钢青山厂区正式破土动工,10万建设大军从鞍钢等地涌入中原参与建设。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亲临武钢1号高炉观看出铁。这一刻,标志着武钢建成投产,也标志着新中国兴建的第一个钢都诞生。

    经过全国上下的一致努力,我国仅用了10年时间,钢产量就从1949年的仅15.8万吨,达到1959年的800多万吨,创下历史最高峰。

    技术引进:中国也能造出优质钢材

    20世纪60年代中期,动荡的社会使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举步维艰。更加严重的是,我国生产板材的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家电、轮船、汽车等工业所需要的板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50年代时,中国从前苏联引进了一些设备放在鞍钢。但是到了70年代,这些设备就远远地落后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每年还要进口五六百万吨的钢材,花了很多外汇。所以,当时周恩来总理就建议在武汉地区建立一米七轧机。”中国钢铁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说。

    1974年,武钢从原联邦德国、日本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一米七轧机系统,引进费用将近40亿人民币,是当时最大的引进项目。

    这是一次全盘引进。除了建厂房所需的水泥钢筋是国产的,整个设备,甚至连一颗螺丝钉都是在国外生产好再运到中国来根据图纸组装起来的。那时候,计算机的性能远不比现在,当计算机空运到武汉后,工人们已从机场到仓库修建了一条很平坦的路,汽车里面加上减震装置,仓库里的温度湿度都已检测到位,才把这台“宝贝”放进去。

    1978年12月12日,一米七热轧机正式试轧。在场的全体工人都感到无比兴奋。当一块钢在机器上走过来时,很多人都跟着一块儿走,直到钢卷上卷、卸下来。热轧机一次就试轧成功,现场响起工人们一片欢呼声,也创造了世界轧钢史上的奇迹。

    然而,1981年正式投产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前工序与一米七轧机生产要求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因为我们确实对这套设备的掌握和管理不行,水平差距很大。日本人就不相信中国人能管理。他们说这套轧机要像这样下去,不到3年5年就会变成一堆废铁。”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钢第一副经理、总工程师张寿容还记得当时的情景。

    中国的科研人员能否熟练使用计算机这样的“洋设备”,如何消化引进的技术、培养自己的人才?武钢人经过努力终于战胜了这个挑战。

    这套设备的数模是按照轧制厚的钢板设计的,但根据当时国民经济的需要,必须能够轧制出薄板。武钢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研究计算,终于成功地改造了“洋数模”,并对计算机程序做了16项改革,轧制的钢种从十几种增加到了60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米七工程的建设拉开了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序幕,中国开始有了第一套现代化的炼钢设备、热轧设备和冷轧设备。”吴溪淳说。设备的引进开创了我国冶金行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先河,改变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品种结构,提高了我国钢材的自给能力,有力地支撑了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全电脑操控:难以置信的数字化炼钢

    1978年12月23日,在上海宝山区月浦以东的滩涂上,随着一根钢桩“咣”地一声落下,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建设的帷幕拉开了。这个临海而建的钢厂,设计规模为年产钢、铁各600万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立项。

    70年代的中国,炼铁高炉多是几十到几百立方米的中小高炉,能源消耗多、污染大、产量少,轧钢方面,除了武钢的一米七轧机以外,不少钢铁企业还是在陈旧落后的设备上生产着,钢铁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小平同志1978年考察了日本新日铁钢铁公司。当他看到人家已经是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钢铁生产,而我国起码比人家落后了20年的时候,他就指出中国必须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才能使我国钢铁工业较快地发展。”吴溪淳回忆道。

    然而,从打下第一根桩到1985年一期建成投产,宝钢一直面临着“要不要建、能不能建”的争论。当时,以鞍山钢铁集团为代表的传统钢厂,要么是依矿山、煤炭资源而建,要么就在市区,因此单单是宝钢的选址问题,就曾引起业界质疑,更不用说花那么多钱引进国外技术了。

    在争议纷纷的1979年,邓小平在当年9月的一次会议上说:“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这句话成为支撑宝钢建设下去的最大动力。

    当时中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1300多万吨钢材,花费大量外汇。而宝钢的引进目标就是生产国内需要、但目前却生产不出来的先进钢材来替代进口。工程早投产一天,就会多节约一些外汇。

    历史证明了伟人的高瞻远瞩。1985年,宝钢一期工程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保本微利,之后又实现了利税连年大幅度增长。2000年6月30日宝钢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宝钢人曾自豪地算过一笔账:已上交一个宝钢,还掉一个宝钢,新建了一个宝钢。

    与此同时,宝钢设备的国产化率逐步提高。一期的国产化率仅为12%,二期为65%,三期达到了85%以上,已经从单纯的引进,变成部分引进,直到走上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之路。

    如今,宝钢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品种规格最齐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份额比重最大的钢铁企业。

    走进今天的钢厂,无论是宝钢、武钢还是鞍钢,现代化的钢厂里没有大量挥舞钢钎汗流浃背的工人、没有尘烟弥漫的场景,炼钢主控室内,一道玻璃幕墙把现代化管理解读得惟妙惟肖:幕墙外,钢花飞溅,热浪滚滚;幕墙内,洁净的工作台前,工作人员操作着电脑控制着炼钢的进程。仅仅30年,中国钢铁业的变化让人惊叹。

    自主创新:新一轮的自力更生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初期。“共和国长子”鞍钢开始面临产品质量差、订单萎缩、设备老化、发不出工资等严重困难,甚至到了破产边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的刘玠,1994年从武钢调入鞍钢担任总经理、党委副书记。1995年,刘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一个记者问道:“国有企业不改造、装备落后叫做等死,搞改造,要借钱,付不起利息,叫找死,你怎么看?”刘玠回答说:“鞍钢既不能找死,也不能等死,我们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这条道路就是自主创新。他提出“高起点,少投入,快改造,高效益”的技术改造路线。“我们没有钱,眼睛就向内看,从自身找潜力,找发展空间。”

    1995年,刘玠提出要投资80多亿元建设1780热连轧生产线。当时,亏损严重的鞍钢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许多领导和职工对于这个项目的前景并不看好。然而,终于建设起来的1780项目竟成为鞍钢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后来的鞍钢人将这个项目称做“鞍钢的希望工程”、“鞍钢印钞机”。

    两年后,鞍钢又自主研制建成了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即1700项目。“我们仅用了几年时间,引进技术,通过集成创新,为我所用;又通过自主创新,率先实现了国内热连轧、冷连轧完全有自主知识产权设备的开发。鞍钢向济钢成套输出了1700项目,成为国内第一个既能提供钢材又能提供技术的企业。”刘玠说。

    三峡二期工程右岸水轮机组涡轮钢公开招标,可是国外公司不参与投标,使我国处于一个非常紧迫、尴尬的局面。“鞍钢能不能生产?实践证明,鞍钢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试制,最终提供了7000吨涡轮钢。严峻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关键的技术是买不到的。”刘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语气依然激动。

    鞍钢人从自主创新中尝到了甜头。20世纪90年代末,人均年收入只有9000多元,2007年底已达到3.7万元。如今,他们开始期待一个新时代的开启,60年前的那些荣耀即将归来。

    绿色钢厂:清洁生产到循环经济之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突破了钢铁生产过程中的连铸、高炉长寿、高炉喷煤、转炉、连轧化和综合节能6项关键共性技术,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得到大大优化。吨钢综合能耗从1990年的1610千克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的632千克标准煤,为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钢产量逐年提高。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钢产量突破2亿吨的国家,2008年又翻番突破5亿吨,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这一时期对钢铁工业的宏观调控被纳入中央视野。

    “过去中国钢铁业是从无到有,为了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走了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而现在钢产量已经超过5亿吨,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继续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显然行不通,只有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钢铁业才能迎来新的大发展。”吴溪淳说。

    为了改善首都环境,办好2008年奥运会,扎根于北京石景山地区90年的首钢服从国家需要,搬迁到河北曹妃甸进行二次创业。这也是首钢的一次机遇。2007年“五一”劳动节,温家宝总理来到正在兴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视察。他说:“首钢不是一般的搬迁,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首钢京唐钢铁厂要打造成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厂。”

    首钢京唐钢铁厂作为我国第一个靠海钢厂,具有设备大型化、工艺流程紧凑简洁、技术先进和产品高端等显著特点,充分体现了我国钢铁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方向。

    2008年9月,鞍钢营口鲅鱼圈分厂竣工,其钢铁项目清洁生产指标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最大限度地增强对铁素资源、能源、水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和再利用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冲突。

    如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厂是顺应时代的科学选择,制约因素将成为推进钢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中国钢铁业只有在设备、产品、质量、工艺上接近或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才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最终替代进口。

    相关链接:新中国钢铁业的第一

    第一炉高温合金在抚钢诞生 1956年初,国产仿苏米格飞机和即将研制的新型飞机,需要用国产高温合金替代进口高温合金制造涡轮发动机,冶金部党组决定由抚顺钢厂承担研制任务。抚钢接到任务后,成立了由黄旦平、唐凤勇、俞善元、叶济生组成的第一研究室。3月中旬,3位苏联专家来到抚钢,同科技人员共同研讨试制方案。3月26日,第一炉高温合金GH30在抚钢一炼钢车间3吨电弧炉试制成功。这是新中国第一炉高温合金。

    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厂在首钢诞生 1964年,我国第一个3×30t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在首钢诞生,这是我国在没有从国外引进任何软件、硬件的条件下,自己建设的当时最先进的炼钢厂。氧气顶吹转炉是1952—1953年由奥地利开发的新炼钢方法。此前全球主要采用平炉炼钢。但由于平炉冶炼周期长,生产效率很低。20世纪80年代,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年产钢达到200万吨,荣获“功勋转炉”称号,被誉为“世界上转得最快的转炉”。

    第一批石油套管在包钢诞生 1975年7月,包钢生产的第一批140mm石油套管正式下线,共3197支,总重量600吨。这批石油套管被送往大庆油田作模拟射孔试验。试验表明包钢的石油套管其射孔性能与日本同类产品基本相同,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这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批石油套管,它的诞生结束了中国石油套管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第一块宽厚钢板 上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军工用宽厚钢板全部依赖进口。为此,国务院决定,建设中国自己的宽厚板生产基地。中国首家宽厚钢板生产基地最终定址河南舞阳。1978年9月8日,雄卧在厂房里的“轧机之王”——4200mm轧机终于建成投产。在国人期待的目光中,共和国的第一块宽厚钢板在舞阳钢铁公司呱呱坠地。

    第一块特钢板“争气板”1978年10月份,国家给舞钢下达了生产高能物理直线加速器用铜钢复合板的任务。这种板当时全世界只有德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但进行了技术封锁,在国际市场上根本买不到。1979年9月22日,舞钢成功轧制出新中国第一块大型铜钢复合板,被国人誉为“争气板”。从此,我国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建设所用特殊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第一卷冷轧取向硅钢在武钢诞生 1978年11月23日,当第一卷取向硅钢从热处理炉顺利下线时,现场顿时一片欢腾。我国冷轧硅钢依赖进口的历史由此改写。如今,武钢冷轧硅钢的产量从7万吨发展到近200万吨;产品覆盖航天、电力、电讯等领域,替代进口,为国家节约了巨额外汇。

相关连接
国务院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美法院裁定美商务部对华“双反”调查不合理
发改委批准武钢成立澳洲合资公司
进口铁矿石价重回90美元 分析师认为难长久
并购澳矿不容易 武钢与中色同遭挫折
钢铁业面临“二次去库存化”
供应压力激增 考验钢市需求
欧盟对中国产无缝钢管征收正式反倾销税
铁合金 更多>>
电解锰节前难逃厄运
宝钢:中国钢铁业航母
今日观察(0925):钼市将平稳度国庆?
电解锰价格小幅度震荡 下游市场让人担忧
9月25日电解锰价格行情
亿览网 Olympia加强与当地印尼公司合作,…
9月25日电解锰国际价格
9月21日--9月25日电解锰周评
冶金原料 更多>>
2009年8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原材料工业
9月27日其他地区统料废钢价格
9月27日太原统料废钢价格
钢材库存连续11周增仓 “节前需求”不明显
9月27日安阳统料废钢价格
9月27日广州统料废钢价格
9月27日南京统料废钢价格
太钢8月份实现利润3.02亿元 连续3月盈利
有色金属 更多>>
长江现货一周价格统计,平均及走势图(9月…
9月27日国内镁合金价格行情
9月27日铝合金价格行情
9月27日氧化铝氢氧化铝价格行情
长江有色金属现货市场9月27日行情
9月27日电解铝价格行情
中色集团放弃收购澳稀土矿 澳方条件苛刻
上海海关稀土出口量大幅下降 幅度为73%
钢铁 更多>>
中钢协明年严格执行铁矿石统一价格
美法院裁定美商务部对华双反调查不合理
国内钢材出口稳步回升 重现“价格优势”
美企无视WTO制约作用 征收中国钢管90%双反…
商务部:中国钢材价格连跌五周 终端需求释…
2010年矿石谈判将启澳主要矿商减产逼价
铁矿石现货价格大跌 力拓对中国示好欲重开…
中石油集团弃购加拿大Verenex公司
不锈钢 更多>>
太钢董事长李晓波:推进中国不锈钢产业健康…
6日天津316L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天津304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无锡316L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无锡321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沈阳316L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无锡304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情…
6日温州TP316L不锈钢工业无缝管市场价格行…
化工 更多>>
3月19日部分厂商甲醇报价
3月19日部分地区甲醇报价
3月18日亚洲甲醇市场收盘情况
3月18日欧美甲醇市场收盘情况
3月18日不饱和树脂市场行情动态
对苯二甲酸市场仍存压力
涤纶长丝获原料支撑 预计后市行情平稳
战略合作 | 诚聘英才 | 客户服务 |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行车路线
Copyright @ 2008 comela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亿览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80394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15号中乐大厦3层301室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91800 传真:010-64892212
E-mail:comelan@comel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