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6 9:32:41 |
2009年5月19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控股的西部材料公司2500万新股在深交所上市,标志着西部材料公司继2007年8月成功上市之后再次牵手资本市场,实现了股票的定向增发。使这个依托西北院自主成果转化发展的上市公司,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两次累计融资7亿元。这仅仅是西北院发展历史中的一个小小片段,却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其高技术产业的高度认可,这对于一个当年在三线建设中艰难起步、转制时综合收入还不足2亿元的科研院所来说,曾经只是个梦想。 如今,西北院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已经从一个单一型的科研院所,一跃发展成为地处三地七区、占地2000多亩、资产近40亿、职工近 4000人、年综合收入过20亿元、集科研、中试、产业于一体的大型科技集团。旗下形成了包括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内的完整科研体系和以1个上市公司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集群。40多年来,西北院依靠自主创新,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成果、高技术和高级人才,创造了高社会效益:造就了包括1名工程院院士、1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及一批“突贡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等在内的领军人才,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300多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产值近70亿元,提供几千个就业岗位。曾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国防科技工业协作配套先进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系统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2008年被陕西省列为重点培育的28家百亿企业之一。 第一部分 抉择中顺势崛起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始建于1965年,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建院四十多年来,经历了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和院所转制等阶段。西北院在变革中抉择,在抉择中自我发展壮大。每一份收获中,都凝聚着西北院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每一次抉择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创业故事。 好人好马上三线建院创业夯基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批有志青年从繁华的城市来到偏远的秦岭北麓,踏上了三线建设、艰苦创业的征程。 当时的建设者,住的是油毡房、干打垒和窑洞,走的是坎坷泥泞的土路,吃的是“钢丝面”。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着不服输、敢拼搏的精神,在这块荒僻的土地上开垦出了一块稀有金属科研和生产基地,并攻克了一个个科技难关,完成了一个个重大项目。据统计,1966至1978年间,西北院共开设各类课题82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1项,为我国的国防军工、国民经济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始于1967年的核潜艇工程用锆铪材的试制与生产,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了13种规格锆铪材任务,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做出了重要贡献; 始于1970年的受控热核反应装置用铌钛单芯复合线的研制,按时提供了2吨优质的平均长度达5500米以上铌钛单芯复合超导线材; 始于1974年的火箭发动机铌合金喷管延伸段的研制,实现了多项技术的集成创新,成功地用于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的发射,在组织多领域联合攻关方面闯出了一条路子; 始于1975年的飞机发动机用TC9钛合金的研究,解决了TC9钛合金热稳定性及模锻工艺等技术难题; …… 老一辈建设者不仅创造了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锻造了西北院人敢想敢干、不怕困难、勤奋扎实、艰苦创业的风骨。如今,经过几十年的砥砺和锻造,“求实、创新、高效、和谐”的企业文化早已成为西北院人血脉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秉性。 三线调迁谋发展自筹资金创大业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敏锐的西北院人意识到,一场历史性的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机即将到来。而此时深处秦岭山区的西北院却因为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客观条件束缚了手脚。日趋突出的科技人才外流、资金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更增加了进一步发展的困难。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谋求更大的发展,坚强的西北院人毅然决然地做出决定:实施从宝鸡向西安“三线调迁”的战略转移。这是西北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以后的大发展、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西北院人说干就干,在以李青云院长、周廉常务副院长为首的先后两届院班子的领导下,自筹资金7500万元,于 1995年实现了扩建搬迁。同年,西北院召开首届科技大会,提出了“科教兴院”的总方针,出台实施了关于促进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技开发和培养跨世纪人才计划的“四个一工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科研、产业的全面发展之上。西北院正式迈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 搬迁转移后,西北院紧紧抓住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强调发挥整体优势,稳定人才队伍,巩固和发展稀有金属、粉末冶金、贵金属等优势领域,扩展生物及新能源应用新材料领域;同时发展了一批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从小生产逐步向规模化发展。1995年,西北院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举通过有色总公司、国家计委、世界银行和中咨公司专家十余次评审,获得450万美元(3800万元人民币)世行贷款,争取到了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中心的建设任务;1996年,西北院实现了综合收入1.35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工业类研究开发机构的第29位;至1997年,年产值已由改革开放前的116万元增加到1.1亿元。 深化改革促发展自主创新再跨越 1999年,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更加紧密结合,国家开始对242家工业类科研院所实行管理体制改革。此时,西北院正值刚刚扩建搬迁不久,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同时还必须要面对三种现实的选择:是进入大型企业,还是转为科技型企业,属地化管理,抑或是进入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面对走向何方、如何定位的艰难抉择,西北院人展开了深刻思考:转制院所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企业,她肩负着国家和行业艰巨的科技、产业创新及重大工程任务,必须时刻保持着强有力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在反复研究之后,时任院长的周廉院士带领西北院人最终选择了走科技与产业并举之路,提出了建立集科研、中试和产业于一体的大型科技集团的战略构想。1999年5月,西北院进入中央直属大型科技型企业,2000年6月划归陕西省直管。 转制后,周廉院长、奚正平院长两届院班子率领西北院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强化集团整体优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规模发展,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一方面,保留了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机构和队伍,巩固了研发优势,加强了科技平台建设,保持了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依托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国家工程中心和若干个省级工程中心,强化科研成果的验证转化能力和技术的辐射并带动作用,有力地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科技产业转化进程;同时,依托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较早开始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构造国有资产控股、无形资产评估入股、职工参股和管理层持股多元化产权结构,并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产业整合,有力地激发和快速地推动了产业的优化升级;此外,坚持“诚信科技”理念,与上下游产业、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局面;树立“人力资源为第一发展战略”的思想,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初步构建了高级管理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科技兴院、人才兴院、兴院富民、和谐发展”的十六字战略方针,正是在这期间酝酿形成的。这既是西北院人对发展历史的精彩总结,更是对美好未来的准确把握。 数据的对比更是令人振奋。2008年,西北院综合收入达到21.7亿元,较转制时增长了近14倍;其中,生产产值20亿元,增长了17倍,科技收入1亿元,增长了6 倍;总资产28亿元,增长了12倍,创人均产值100万元,增长了5.6倍;职工收入增加4倍,行业内综合排名上升至第二位。 体制机制的创新使西北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步入了科研和产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科技部党组书记李学勇肯定“西北有色院的改革在体制、机制上、在二次创业上是成功的,是值得在科研院所系统总结推广的”,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评价该院是“典型的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走出了一条科学的、自主创新的道路”。 第二部分 以科技之力支撑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自主创新,以科技之力支撑经济发展,是西北院人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它托举着西北院人的激情与信念,代代传承。 四十多年来,西北院共参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等重点科研项目近1700余项,形成1000多项科研成果和180多项专有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 29项,省部级奖励300余项,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0余场,建设了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创办三大专业型刊物,先后为“两弹一星”、“神舟飞船”、“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材料及元器件。在科研和中试验证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成熟度高、转化性强的共性技术成果。同时通过承担产业化示范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辐射带动了国内稀有金属行业领域的发展。 钛及钛合金领域:加速世界钛产业格局之变 西北院是我国钛科技攻关的重要单位,承担的钛材项目占全国钛项目的80%以上,曾创新研制出20余种新型钛合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以来,依托稀有金属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入国内第一台真空自耗电弧炉和电子束冷床熔炼炉,探索了一整套全面完整的熔炼加工技术并在全国钛产业领域推广应用,促使我国钛及钛合金加工能力的国际占有率由原来的3%提高至20%,世界钛工业格局由过去日、美、俄三足鼎立变为中、日、美、俄四分天下。 超导材料领域:推动我国低温超导材料研究的实用化进程 西北院是国内唯一同时开展低温和高温两类超导材料研发并实现其产业化的单位,是“超导材料制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率先攻克了高均匀铌钛合金熔炼和高临界电流密度线材制备技术难关,被国际超导界赞誉为“开创了高临界电流密度的铌钛超导体研究的新纪元”。发明的制备高临界电流密度YBCO超导体的“粉末熔化处理法”工艺(简称PMP法)三创世界纪录,被国际上公认为“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熔化工艺”和国际三大熔化法之一。在我国率先开展了二硼化镁超导材料的研究,使MgB2线材的临界电流密度性能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发起成立中法首个“国际超导体与磁性材料应用实验室”,被法国总统希拉克誉为“超导材料最高水平合作的典范”。组建的国内第一个低温超导材料专业生产企业,是国内超导领域唯一一家参与ITER项目的单位。 金属多孔材料领域:打破不锈钢纤维毡国际垄断 西北院拥有包括金属多孔粉末、纤维、丝网、膜在内的最完整的研究领域,是“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制订了我国所有金属多孔材料和性能检测的国家标准,编写了国内唯一一部《粉末冶金多孔材料》专著,获国家科技二等奖2项。同时,西北院成功地自主研发了烧结不锈钢纤维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生产1.18×1.50米大型不锈钢纤维毡的国家,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与产品垄断,节约大量外汇。以该技术为基础,建成了全球第二大金属纤维及纤维毡生产线。 难熔金属材料领域:为我国尖端科技发展提供尖端材料 西北院在推进难熔金属加工材和制品纯净化、细晶化、强韧化、均质化和复合化共性关键技术方面不断创新,显著提高传统材料的性能,同时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合金材料。火箭发动机用高温铌合金板、棒及环材的规模产业化满足了国内航天工程快速发展的需求,市场占有率达90%。新型高温铌基合金(NbF21)通过成分设计创新,性能优于俄罗斯同类合金,已应用于我国新型火箭发动机,并将为我国登月工程或星际飞船计划提供关键支持。 复合金属材料领域:新材料唱响我国能源环保领域 西北院自主开发了爆炸复合、轧制复合、嵌镶复合、粉末冶金技术制备等多种的核心技术,形成了5大系列50多个品种、数百种规格的复合材料,爆炸复合的一次复合面积可达30平方米,特殊产品的结合率高达100%。创造性地研发出我国系列卫星自锁阀专用的钛/不锈钢爆炸复合过渡接头;对钛-钢爆炸复合板的研究较为圆满地实现了民用推广,广泛应用于电力、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的环保装置。 第三部分 践行“科技三结合”产业集群云蒸霞蔚 西北院不仅是科技成果的产出者,同时也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坚定推动者。 四十多年来,西北院一直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上不懈地探索着,生产方式也由最初的小组作坊试制,逐渐发展到今天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成9条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产线,实现了产业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自1995年实现搬迁转移以来,西北院承担了大批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产权多元化改革,构筑了三类不同的产权构架,先后引入20多亿元资金完成了十多个控股、四个参股公司的策划和组建:一是瞄准超导材料、钛材和稀有金属材料三大高科技优势领域转化成果,着力构建了西部材料、西部超导、西部钛业、西部鑫兴钼业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体产业。上述公司2008年实现产值17亿元,占全院总产值的84.6%。二是针对技术专业性强、发展前景好、规模尚小、少数科技人员掌握关键技术的项目,组建7个中小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公司已经快速成长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细分行业领先的高技术产业。三是积极参股潜力大、有利于形成战略合作的产业领域,为研究院现在及未来的产业领域建设和战略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西北院适时对产业进行局部的整合和调整,集中优势资源支持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产业优先发展,使各产业在内部形成分工协作、整体配套的集团化集成效应,在外部市场具有独立应对竞争的能力。 “仅有好的科技是不够的,资本、资源、市场是制约众多科技开发类机构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只有将科技和资本、资源、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科技的聚变潜能。”这是2007年奚正平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的观点。不久之后,西北院通过一系列创新性战略举措践行了这一观点,进一步加快了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步伐。2007年8月,西北院成功推动控股的西部材料公司在深交所上市,首次将科技产业推入了资本市场。一年半以后,又通过引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5亿元资本金,实现了该公司的股票定向增发,再次践行了科技与资本的结合,并由此促成了陕西省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约支持西北院发展。2008年,西北院出资6000多万元,通过与商洛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与洛南县钼矿企业联合组建了西部鑫兴钼业公司,首次实现了科技与资源的结合。同时,西北院紧紧围绕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指南,以重大市场项目带动科技产业发展,仅爆炸金属复合材料产业和金属纤维材料制品产业就取得了每年几亿元的经济效益。2008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师昌绪老先生在了解了西北院新材料产业基地发展情况后,勉励西北院要“坚持科技与资源、科技与资本、科技与市场相结合的办院方针,不断开拓前进”。 结束语 四十多年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科研、中试、产业三位一体的特色道路,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多年来国家有关部委、陕西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师昌绪院士、李恒德院士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值此共和国60周年华诞之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西北院将借国家振兴有色金属行业之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实施百亿发展规划,努力在西安、宝鸡和商洛三地,建设7个产业园区,集成8大产业,形成上百亿的产业规模,实现集群化发展,为我国有色行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