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6 8:38:17 |
1月18日,除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至16%。按照2009年12月末存款余额59.77万亿元计算,此次调整冻结资金近3000亿元。
针对业界货币政策是否转向的猜疑,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建华回应称,本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仍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并非货币政策收紧的标志。对于此说法,我们基本认同本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对冲额外投放的货币,因为仅2009年四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增加额即已高达1265亿美元。
不过若从全年来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渐趋紧似乎已是在所难免,依据在于:
首先,200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提出的2010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还包括,“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我们认为,两者相比前者为目,后者为纲,前者不过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后者的具体演绎。
其次,2009年极高的货币基数实则构成了“适度宽松”主基调下政策回调的巨大空间。要知道,2009年初,国务院曾经依据“适度宽松”主基调,确立了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贷款增长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而实际完成数则为,全年M2增长27.68%,贷款增长9.59万亿元。由此可见,服从于经济社会现实环境的货币政策弹性极大。
再次,因发达国家流动性紧张而一度缓释的外汇占款压力卷土重来。这种压力可以大至何种程度,有前车之鉴:自2006年7月起至2008年6月止,短短两年不到,国内存款准备金率由7.5%一路上调至17.5%,连续上调次数竟然高达18次之多,流动性泛滥局面有增无减。
最后,尽管中国的PPI、CPI等数据波澜不兴,但是,大量超出实体经济吸纳能力的剩余资金,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堆积起资本泡沫。由此,无论从防范恶性通货膨胀、挤压资产价格泡沫,或是保障民众切身利益等考量出发,推动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相适应均属题中应有之义。
当然,论及这个问题还必须考虑中国落后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表现之一即在于,由于资源配置失当,当央行意图放松货币时,货币未必能流到应该去的行业和企业;而当央行意图紧缩货币时,货币亦未必能从应该压缩的行业和企业中回笼。事实表明,在2008年年中之前,仅仅依靠上调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央行收缩货币的努力始终异常艰辛。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余波导致问题更趋复杂,棘手处主要在于,其一,时下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其二,2009年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达七成,后续贷款供应很难压。因此,今年货币政策将会逐步回归中性,其自主性将会受到多种因素掣肘与羁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