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9年9月、11月对《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下称“《标准》”)进行了两轮广泛征求意见后,今年1月19日,工信部再度召开座谈会,为《标准》的推出进行最后冲刺。当日,参会的企业包括无锡尚德、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等中国主流多晶硅企业。
1月26日,一位参与《标准》起草的人士透露,规模、能耗、环保是《标准》为中国新建多晶硅项目划定的“三条红线”:单线产能3000吨以上,综合能耗不超过200千瓦时/千克,并减少污染。
以产能标准为例,“这是一个国际标准,目前,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1/4达到了这个水平。”而目前已备案并准备建设的项目,在《标准》出台后,将有一半无法通过审批。
“已建成的我们不管,新上的项目必须达到这个标准,才能立项。”这位人士表示,此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实行“备案制”,但在《标准》出台后,将实行“审批制”,不符合《标准》的新多晶硅项目将无法上马。
“《标准》估计将于春节后出台。届时,国内各省高达17万吨的规划产能大部分将被腰斩。而一些正在建设的千吨级项目,也将受到冲击或会缓建或停建。”同日,一位参会的多晶硅厂商高管表示。
三条生死红线
“《标准》主要的调子,还是依据国务院的38号文。”上述多晶硅厂商高管说。
所谓的“国务院38号文”指的是,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发[2009]38号文件”,对新建多晶硅项目单线产能、环保标准、还原电耗、综合电耗作出的限定: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应小于60千瓦时/千克,到2011年前,淘汰综合电耗大于200千瓦时/千克的多晶硅产能。
即将出台的《标准》对“单线产能”的要求是,所有新上多晶硅企业,单条生产线必须达到3000吨/年以上的规模。“这是一个国际标准。目前,世界领先的多晶硅生产企业,都在上大型项目,去年,新上生产线的规模为4500吨/线,今年已超过8000吨/线。”前述参与起草的人说。
在“降低电耗”方面,《标准》要求,新办多晶硅企业综合电耗不得高于200度/公斤,主要生产环节“还原”要求不得高于80度/公斤,“这个要求比国外的要求要低,但比现在国内不少小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水平高,有利于提高国内多晶硅的生产水平。”
而在“环保”方面,《标准》则提出,要对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气要全部回收,对废弃物进行转化等具体要求,“生产商现在基本都能达到这个要求”。
产能相对过剩
尽管,多晶硅价格一路下滑至目前的60美元/公斤。但多晶硅丰厚的利润,仍引发了国内的投资热潮。
“由于多晶硅项目投资规模以及产值巨大,都是以亿为单位,对带动地方GDP极有成效。因此,国内很多地区都想上多晶硅。目前,除了西藏,中国其它省份都提出多晶硅的发展规划。主管部门下去考查,地方都表示,要在本地打造太阳能产业基地,都是千亿工程。虽然从投资主体看主要是民营,但实质上还是用的银行贷款,是国家的钱。”上述参与《标准》起草人士说。
赛维LDK一位人士预测,2010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至多可达2.5万至3万吨,基于今年世界光伏市场两位数成长的考虑,预计仍有40%至50%的多晶硅需要进口。
一家西部多晶硅企业的管理层人士表示,2009年,中国的产能只释放了三分之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部分企业的工艺尚未过关,仅有洛阳中硅等少数企业可与国外竞争。而在成本方面,许多企业更是与国际大厂相距甚远。
新产能可能被腰斩
在此背景下,那些“小规模、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的新建多晶硅项目,将遭遇行业准入标准的阻击。
“国家希望通过制定行业准入门槛,来解决这一问题。”上述参与《标准》起草的人士说。
在他看来,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前15家多晶硅企业是完全符合相关要求的。而40多家企业中,有20家左右存在环境问题。少数企业由于工艺问题,能耗比较大。
前述多晶硅厂商高管表示,《标准》出台后,资本市场对多晶硅投资将做全盘考虑,包括政府限制、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因素。另外,对千吨级小厂的投资,将会紧缩甚至全面撤退。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17万吨规划产能中,60%以上是单线3000吨以下的产能,“再考虑到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最后能存活下来的,不过五六万吨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