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倒闭引起全球恐慌,到2009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2%,悲观论调盛极一时。但随着政府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发挥作用,二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7.9%,三、四季度更是分别增长9.1%与10.7%。中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逐季向好,实现了V型反转,全年增长8.7%,“超额”完成了年初保八的目标。这是中国政府及时有效应对危机冲击所取得的成果。就全球范围而言,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率先回升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
在外部环境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较为疲弱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回升的动力主要来自内需。2009年,投资需求对GDP的贡献率为92.3%,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2.5%,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44.8%,内需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44.8%。其中,投资的强劲增长不仅弥补了外需的下降,而且提振了人们的信心,是推动中国经济率先回升的主动力;消费的较快增长也助推经济复苏,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9%,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高出以往平均增速达四到五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在保增长的同时也注意了调结构,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关注民生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地区结构上,内陆增长好于沿海,中、西部地区工业、投资的增速都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相对稳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关注民生上,经过不断调整,四万亿投资分布的民生导向逐步增强。
前瞻性地看,2010年外部环境将会有所好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10年的世界产出将增长4%,比2009年10月的预测值上调了0.7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外需增长将会有所恢复,外需对GDP的负贡献将可能转正。投资方面,2009年新开工项目超常增长,项目数比上年增长34.1%,计划总投资增长67.2%,这表明投资的后续增长动力强劲。消费方面,很多刺激性政策仍在延续和完善(这包括汽车、家电下乡,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付,促进流通改善消费环境等),再加上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以及创造更多就业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凡此种种都有利于支撑消费的持续增长。以上“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与净出口)的走势分析,显示出2010年的增长会保持较好的上升势头。从一个较长时段看,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经济增长从2007年13%的周期峰顶下滑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8.7%。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自2010年起,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中国自身的增长动力而言,都会进一步好转,新一轮的上升周期正在逐步形成。
不过,中国经济复苏强劲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风险。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一是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风险,因为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的较快增长,都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支持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导,而社会投资的跟进还不理想;二是强劲复苏与大量货币投放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和资产价格风险;三是地方融资平台搭建和快速扩张过程中所积累的潜在财政风险。因此,未来政策取向是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着重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渐进的政策退出,二是切实的结构调整。政策渐进退出利于扩大内生动力增长空间,减弱短期宏观波动风险;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化解中长期发展风险。这样,才能构筑并且延长新一轮的上升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