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5月9日在北京呼吁,进一步减少行政权利对钢铁产业并购的影响,加快市场化并购的步伐。
徐乐江是在第六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作出如此表示的。
徐乐江表示,中国钢企的并购重组已进行了比较长的时间,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并购目的单一、跨地区大型并购少、重并购轻重组现象普遍、缺乏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以及行政化色彩过浓等。他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应出台钢铁产业一系列的政策,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结合,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徐乐江认为,首先要进一步减少行政权利对钢铁产业并购的影响,加快市场化并购的步伐;其次,应鼓励不同资本共同参与中国钢铁产业的并购重组,完善中国钢铁产业的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最后,要尽快出台有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鼓励钢铁并购重组的条例。
以下是徐乐江的发言实录:
很高兴在北京参加全国钢铁届的盛会,会议确定的主题后危机时代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十年中国钢铁工业依赖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规模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量规模增长了3.4倍,并稳居最大产钢国的地位。未来的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有根本性的转变,中国钢铁工业也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也发生变化。如果说过去的十年在强劲需求的市场环境下,中国钢铁产业盲于扩大规模,无暇规矩产业结构等竞争力的提升,那么在未来的十年和更多的时间内,在市场环境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中国钢铁产业将把重心转移到提高产业竞争力上来,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的二次飞跃,圆钢铁强国之梦。
如何认识中国钢铁工业的二次飞跃,我认为结构优化是根本的保证,当然,这里的结构包括了资产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工艺结构等等。前者需要依靠并购重组实现优化,这是面对中国钢铁业现状的我个人认为的一个选择,后者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优化。所以今天我发言的主题主要围绕并购重组和技术创新,这里想和在座的一起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首先,并购重组是提高中国钢铁产业现有存量资产自量的有效途径。中国钢铁产业的并购重组始于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缓慢推进,近期发展比较快。特别是2005年4月,中国钢铁产业政策的颁布,中国钢铁产业并购重组呈现加快的趋势。回顾这几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中国钢铁产业重组以下特征:
一,并购目的单一,规模扩大似乎是中国钢企并购的唯一目的,但实际上规模并不是并购的唯一目的,应该说顺应产业发展,抵制外部竞争,适应全球化,我认为是并购的目的。
二,产业并购大多在一个行政区内,跨地区的大规模并购凤毛麟角,我认为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为全球也是这样的。
三,重并购轻重组现象普遍,我觉得宝钢从上个世纪末98年,我们和八钢、广钢没有重组完,实际上我们走的路也大概是这样的。相对走的比较成功,比较顺利一点可能是重视重组,并不是单单并购起来。反过来说,如果这些出资者们还没有统一认识,像我们目前和广钢、韶钢,目前资产没有走到一起。
四,机会导向,缺乏前瞻性的战略布局。
五,市场化并购不足,行政化色彩过浓。上个世纪宝钢和上钢应该是政府为主市场为幅。今天是重并购,今天的大型钢材企业都有强烈的并购自主的愿望,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就是出资者这一块,我认为认识还没有到位,所以真正市场化的并购案例并不是太多。
六,区域性并购阻碍了市场化并购过程,和第五个特点有一点相似。
根据目前中国钢铁产业并购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或者是发展阶段的表现,我个人认为对企业的角度和对国家行业监管角度,或者对出资者的角度,有很多企业的出资者股权都是地方政府国有的。
首先从企业角度来看,我认为各大钢铁企业要明确企业并购战略,战略决定路径和布局。中国幅员辽阔市场巨大,钢铁企业的区域布局、产品布局、产业链布局一定要有前瞻性的考虑。企业并购不是简单的你情我愿,要服务和服从于企业的战略。对于潜在的服务对象要研究,是否符合产品布局、是否符合产业链布局,切忌机会导向。
二是要关注协同效益和严格的整合重组,并购是手段,重组是目的,这就要求并购后立即着手严格的整合管理,在技术、采购、营销、人员、文化等方面是全方位的共享与融合,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宝钢重视重组,效果显现的比较快,轻视的重组,比如宝钢和上钢的,宝钢被拖下去,上钢也没拖上来。
三是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钢铁产业一系列的政策,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结合,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站在对国家宏观的角度来看:
首先要进一步减少行政权利对钢铁产业并购的影响,加快市场化并购的步伐。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没有,因为他就是出资者,是股东,他们对钢铁产业发展的认识如何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是方向一定要加快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这是最有效率的。并购重组像恋爱结婚一样,多一点自由恋爱,少一点包办婚姻,尤其是近亲联姻似的包办婚姻。
二是鼓励不同资本共同参与中国钢铁产业的并购重组,完善中国钢铁产业的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因为钢铁业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了,除了股权有国有的,有地方国有的,还有民营合资的,这种重组对未来的行业应该是有利的。
三,尽快出台有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鼓励钢铁并购重组的条例,这方面2005年国家颁布《钢铁产业政策》后,去年应对金融危机也制订了《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在这方面我相信国家也会有相应的政策尽快出台,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会有很好的作用。
第二方面,技术创新是实现中国钢铁产业的二次飞跃的保证,技术创新能力是确保中国钢铁产业再次腾飞的软件条件。今天的中国钢铁业和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特别是装备水平可能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或者是我们在座的同行的一些水平,因为他们建的比较早。但是跟现代化的饮料生产线可以购买,但是可口可乐配方开不到一样,我国钢铁产业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钢铁优秀企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我们知道企业在竞争中的根本法则就是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战略,这种差异化可能是产品的差异、技术的差异,也可能是服务的差异,或者是商业模式的差异,但是差异的基本来源我认为是创新。因此,有关创新我想谈四个观点。
第一,中国钢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我认为:1.全球钢铁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兴材料对钢铁的替代,2.节能减排对钢铁产业的约束,尤其是进入碳减排的时代。所以中国钢铁工业的创新方向要围绕这两个方面,中国的钢铁强国之梦才能够得以实现。
第二,机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为什么中国人在创造创新方面落后了西方?我感觉到尽管这几年我们各级领导、各个单位、企业都非常重视了技术创新,但是不想做,我个人认为机制创新应该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忽视的机制创新而谈技术和管理创新是缘木求鱼。机制创新就要找到制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要素的潜能。
这里除了前面讲的要允许各种不同的资本共同参与,行业并购重组外,我认为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努力。
1.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地位,这句话我想大家都应该清楚。如果科技人员缺少尊严,那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是一句空话。
2.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执行力。
3.以管理创新迎接钢铁企业跨地区多生产的单元到来。在此之前,中国钢铁企业都是单一生产基地,单一生产单元的规模一般不会超过2000万吨,现在宝钢过去大院里面也只达到了1600万吨。企业的管理模式长期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随着企业的并购重组,我们从一个地区、一个生产单元发展到同一地区多个生产单元,又拓展到多个地区的众多生产单元,目前宝钢就是这样的状况。未来可能发展到跨国化的生产基地,这种多基地的模式对我们的管控体系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我们过去的习惯必须转变,管理模式创新刻不容缓。好在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但是人们的观念创新跟不上的话,即使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和信息手段,但是我们的管理模式不创新,难以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4.企业文化要随并购重组的不断深入也要有所创新。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过,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月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所以当今世界40%的企业未能实现期望的价值,40%的原因是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而主要的是企业文化的整合。我们知道企业文化是深深植根于企业的历史之中,并且受到员工的信赖,因而很难被改变,不管是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许多可以兼并重组的企业中也存在优秀的文化,我们在推进重组的过程中,不能强行推广优势企业的文化,而必须兼容并蓄,这不仅仅是稳定员工队伍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内涵。比如我们和上钢重组完,过去的一厂、三厂、五厂,装备水平全部更新换代了,现在成不锈钢、特钢,包括螺旋中厚板,过去没有炼钢,没有轧钢,但是员工仅仅派了管理者,不可能员工全部新招更换。那么表现出来的掌握新技术的能力,竞争力的能力,实际上我们感觉到很大是他过去形成的文化,或者说习惯在左右,这一条比简单并购硬件的改造难得多得多。
所以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以上是我对未来中国钢铁产业振兴发展的两个观点认识,可能有所偏颇,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相信只要中国钢铁界的各位同仁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再创辉煌,为世界钢铁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