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日召开的上海国际钢管工业展上,来自工信部、商务部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专家表示,虽然全球经济已步入复苏阶段,但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后期我国的钢材出口仍不容乐观。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将单纯的产品出口改为向境外投资设厂过渡,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国内钢铁企业绕开贸易壁垒。
来自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王振富副处长表示,近两年来我国的钢材特别是钢管产品已成为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对象。按照WTO的统计口径,从2007年至2010年3月国外涉及我国钢管产品的贸易摩擦案达29起,涉案金额约60亿美元。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去年4月美国针对我国油井管发起的大规模“双反”调查,直接导致2009年我国对美国的无缝钢管出口量同比下降逾80%。
“目前美国的钢铁企业还在计划对中国的剩余钢管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如不加强应对,国内钢铁企业有彻底失去这个市场的危险。”王振富说。他建议,一方面钢铁企业要加强应对贸易摩擦的技术准备。比如,美国商务部今年4月初作出的终裁显示,对中国油井管征收的反倾销税从29.94%到99.14%不等,“这意味着不同的技术准备可能带来差别很大的反倾销幅度。”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眼光要放长远,除了美国市场外,也要加强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开拓。“此外,在境外投资设厂也是一条很好的策略,因为这可以帮助国内企业有效地绕开贸易壁垒。”王振富认为。
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也表示,国内钢铁企业应该充分认识由产品出口向产能出口过渡的重要性。他指出,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多半还是以获取矿产资源为主。而随着大宗商品市场的回暖,这条路会越走越难。“到贴近原材料和市场的区域设厂,能给当地带来税收和就业,阻力会小很多。”贾银松说。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在“产能出口”方面的意识已有所觉醒,如武钢集团就决定在矿石丰富、市场巨大的巴西建设一座年产能500万吨的钢铁厂。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比较了国内钢铁企业和日本钢铁企业在经营策略上的差距:国内钢铁企业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而日本钢铁企业是“客户在哪就追到哪”,比如日本的汽车厂商到中国投资,日本的钢铁公司就会跟过来建合资工厂或加工配送中心。迟京东说,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份额很大,国内钢铁企业“产能出口”应该说具备不错的基础。如果过渡顺利,则国内钢铁企业不但能拓展国际化经营视野,也可以完成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商向综合的材料服务商的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