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偏紧引发的市场忧虑情绪影响下,短期内大宗商品难以走强,市场逐波下行的概率不小。
美元商品同下行
近期市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人民币汇率、美元指数与商品之间的背离走势。从6月19日央行重启汇改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脱离2008年7月之后的窄幅波动接连升值,从6月21日的6.8275到7月9日的6.7753,累计升值0.76%。与人民币走强相伴的则是美元指数在6月7日创出88.708最高点后的持续走低,一口气跌破85点关口,疲态尽显,大有跌破上升趋势之势。
根据通常理解,人民币升值将降低中国企业进口成本。对企业来说,理性选择就是借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大量采购,根据 “中国买什么,什么就涨”的逻辑,商品市场理应上涨。此外,根据美元与商品价格反向运行的理论分析,美元走弱是支撑商品上涨的另一因素。然而真实市场走势并非如此,除了小麦、棉花、白糖等个别品种外,其他商品基本上都处于弱势。究其原因,除了行业供求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偏紧引发的市场忧虑。
短期将继续下行
在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商品市场下行势头短期还将延续:
首先,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打击市场做多信心。美国制造业PMI指数从57.9下降到56.2,日本从54.7下降到53.9,中国从53.9下降到52.1,向50分界线逼近。除了欧元区和日本外,美国和中国更是连续两个月下滑。劳动力市场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失业率从9.7%下降到9.5%,欧元区从10.1%下降到10%,日本则从5.1%上升到5.2%,无论上升还是下降都处于历史性高位。住宅市场不尽如意,以美国为例,新屋开工同比增速从46.7%下降到11.5%,营建许可同比增速从11.6%下降到-5.9%,房屋销售状况类似。风口浪尖中的欧洲祭出财政紧缩大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英德,减赤幅度或高达40%。虽说紧缩措施有利于欧洲经济的长期发展,但在短期内将加重市场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忧虑情绪。此外,作为发达经济体中率先加息的澳大利亚,出于对经济增长的担心,继续维持4.5%的基准利率不变。更为重要的是,2009年经济实现完美反转的中国,以淘汰落后产能为标志的经济结构调整大幕正式拉开,房地产调控依然没有松动,消费刺激政策也在逐步退出。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必然导致大宗商品需求减少,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商品市场不可能走强。
其次,市场流动资金的趋紧使得上升动能不足。根据央行上半年统计数据,货币供给、贷款发放增速继续回落。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7.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2.5和9.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4.06万亿元,同比增长24.6%,增幅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5.3和7.8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44.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上月和上年末分别低3.3和13.5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国内流动性重要来源的外汇占款在一度居高不下后,增幅开始下降。5月份新增量为1315.64亿元,较4月份2800多亿元的增量骤降五成,6月新增1171.49亿元,较5月份下降144.15亿元。此外,央行连续7周实现资金净投放,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市场流动性的不足。农行IPO,中行、建行再融资等更是市场难以承受的重负,阻止市场上涨的压力可想而知。
正是在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大宗商品市场逐波下行,我们预计短期内这种状况将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