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货币信贷高增长的滞后影响及翘尾因素在6、7月份达到年内高点的作用,CPI同比增长率仍在上升,但伴随宏观经济的逐步降温以及发改委领军严打农产品恶炒行为,通胀压力有望快速下降。
进入2010年下半年后,国内期市“工弱农强”特征明显,从而传递出了不同的信息:一方面,工业品价格走弱显示通胀压力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近期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又可能引起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因食品价格(会受农产品价格影响)是决定我国CPI涨幅的关键。结合历史经验,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和猪肉确实成为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主力,但其价格上涨主要源于供给短缺和成本推动。前者由天气等自然因素以及基于农户通胀预期的主动囤积行为导致;后者主要受动物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鉴于此,不妨从供给和成本两个角度来对粮食和猪肉的价格走势进行分析。
从供给方面看,受今年早些时候西南干旱及近期南方洪灾的影响,夏粮总产量比上年减少0.3%,为七年来首次减产,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粮食价格上涨,但上述因素对于粮价的影响依然有限,这是因为:夏粮仅占粮食总产量的25%,且减产幅度很小,而在自然灾害结束后,占比达75%的秋粮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小;另一方面,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稻谷、小麦、玉米库存,对于粮食市场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因此,粮价涨幅完全可控。至于通过影响生猪等养殖成本推动肉类价格,进而间接影响CPI的程度就更加有限。
除了产量以外,影响供给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通胀预期。如果通胀预期强烈,农户就可能囤积粮食以及延长生猪存栏时间,从而造成供给的主动减少。这一点也无需过虑——尽管近期农产品价格的走强可能增强通胀预期,但通胀预期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的走势情况。以当前判断,二季度GDP增速回落将使得经济减速的预期得到确认;此外,6月份房价出现自2009年3月份以来15个月的首次环比下跌也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显现成效,未来房价将进一步下降。上述两方面的因素都将使得通胀预期进一步降温。
从成本推动方面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PPI以及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走势较为一致,因此,农业生产资料的输入性因素较为明显。受近期大宗商品价格转弱的影响,6月份PPI的增速可能见顶回落,下半年在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要持续走强很难获得支撑。因此,输入性因素对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拉动作用也不会很强。
至于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不排除受到大资金炒作囤积哄抬价格的影响(比如大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正在变小。由于政府调控的作用,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品种价格持续大涨的局面难以出现。一个例子就是,国家发改委最近已研究起草了《关于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期价格违法行为处罚的特别规定(征求意见稿)》,在此背景下,前期某些过度上涨的产品价格反而可能会出现明显回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