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起,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我国风电整机产业以中国式的速度实现跳跃式发展。截至目前,整机厂商至少达到了80多家,多数企业的规模和产能逐年扩大,并且眼下也不用为风机销路发愁。随着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承诺:争取到2020年我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风电整机厂商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毋庸置疑,风电行业即将蓬勃发展,但要想使前进的道路更加平坦,还须应对好以下挑战。
生产规模难平衡
风电领域内常常充斥着乐观的情绪,随着国家七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确定,整机厂商一般按照就近建设生产基地的原则,迅速扩张生产规模,摊子普遍铺得比较大。
然而,规模的扩大就像把双刃剑,如果风电产业的发展如预期那样顺利,则整机厂商可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增加销售额,大规模使企业受益。如果风电产业的发展出现停滞的情况或者类似经济危机的局面产生,则庞大的规模就变成了企业的累赘,流动资金短缺将不可避免。
哪些因素会影响风电产业的生产规模?
目前来看,风电并网难首当其冲。按照现有的电网架构和调峰能力,国家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风电并网容量最多达到1亿千瓦,而国家规划的装机容量目标是1.5亿—2亿千瓦,有1/3甚至更多的装机容量无法并网,影响风电场业主的投资积极性。当大型发电集团达到国家规定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8%后,扩大装机规模的动力一旦消失,风机需求会有停滞的风险。
此外,国家政策扶持能否延续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政策扶持很大程度上是资金的扶持,比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支持等。当我国的经济形势持续保持增长时,对于风电产业的支持不成问题,而一旦出现全国或者世界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况,风电产业资金有可能会受到影响。
从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政策持续不断地支持少之又少,中间难免会出现高潮和低谷阶段。
海外市场受阻
我国风电整机企业几年前就着手考虑海外市场的开拓,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金风科技公共事务部总监姚雨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说:“我们需要很好地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市场准入认证;第二,银行的信贷融资。对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银行在进出口环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很多买方购买风机的资金通过银行信贷获得,银行为了确保资金运用的安全,会组织资源评估中国风机企业的产品,对价格、企业实力、信用等方面进行考察;第三,在欧美国家政界会有一种担忧,认为中国的产品价格很低,考虑到对本地制造业的保护,会更加期望中国的企业不仅仅到其市场上卖产品,更要在当地做一些投资,尤其这两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倾向会更加强烈。”
三个问题哪个都不是好解决的,市场准入认证我国在国际上难有发言权;风机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信誉需要时间的考验;贸易摩擦是长期话题。
我国的风电设备主要靠国内风电场建设来消化,开拓海外市场在目前来说似乎不那么迫切。但是海外市场确实有着较高利润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有弥补国内市场形势变化的作用,因此风电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只是早晚的事情。
进口机组降低价格抢市场
我国风电机组与国外机组相比,主要的竞争优势在于价格。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07年开始持续下降,为了扭转这种趋势,许多国外风机企业也逐渐下降风机价格,与国内品牌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之前认为的洋风机价格高于本土产品20%—30%的看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的价格差距在10%—20%左右,给我国风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由于风机价格近几年持续下降,虽然目前价格下降还有一部分空间,并且整机企业可以通过将成本转嫁到零部件企业的方式得以暂时缓解,但能坚持多长时间很难预料。
难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我国的绝大多数风电整机企业是通过与国外联合开发或者购买图纸的方式发展起来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能受制于巨人,自主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比如,风机控制系统一直是我国风机设计的薄弱环节,依靠进口的比例较大,几款自主研发的产品仍未达到很好的效果。风机控制系统的任务不仅仅是实现对风机的高度自动化监控以及向电网供电,而且还必须通过合适的控制实现风能捕获的最大化和载荷的最小化。此外,由于风力发电机组在我国电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风力发电方式的电网兼容性较差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同时用户对不同风场、不同型号风机之间的联网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风机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任务。
类似控制系统这样的高精尖技术将长期成为我国风机技术的短板。另外,像风电人才、风机质量等均对我国的风电整机企业提出了挑战,风电整机产业即将面临新的市场环境,未雨绸缪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