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9 9:38:49 |
2000年,世界铁矿石的最大生产者澳大利亚,曾经认定铁矿业即将走向萎缩,把它列为“夕阳产业”。不料两年之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马上释放出“世界工厂”的巨大潜能。中国早在小平同志在世的最后一年——1996年,钢铁产量就成为世界第一。而在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2年,汽车和住宅又成为中国的两大消费热点。在这两大需求的强劲拉动下,钢铁产业迅猛发展,铁矿进口急剧增加,使澳大利亚铁矿业获得了第二春,重新变得炙手可热。 中国的科学家们在90年代曾经认定,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即将超出自然资源和土地的承载能力,这一结论使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成为一时的热门话题。最终的共识是,只有扩大开放中寻找出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接受主流世界的游戏规则,加快制造业的发展,通过出口工业制成品大量换汇,以大规模地进口原料大宗商品,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然后再通过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减轻国内环境资源压力。其实这也不是什么新创造,而是日本和“东亚四小”早就走过路。 然而,中国毕竟不同于日本,更不同于“东亚四小”,13亿人口一起搞现代化,目标实在太大。这么大的商家无论是买还是卖,马上扭转整个市场走势。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马上涨价;中国人卖什么,什么就马上跌价。凡是与中国同步发展的国家,无不抱怨中国抬高了物价,使大宗商品价格越涨越高。尚未发展到中国这一步的发展中国家,比与中国同步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意见更大,担心长此以往,等到他们自己发展到同一水平,同样需要大量进口同类原料时,大宗商品的价格还不涨到天上去? 而正在这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世界大宗商品市场迅速转冷,中国的金融实力反而前所未有的强大,战机空前有利。 早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时,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高达30%,迫使中国经济决策当局痛下决心剥离不良资产,两次剥离总量高达30000多亿元。接下来的关键一步,就是把一个又一个国有商业银行推到香港上市,吸引优质资产注入。果然,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一个又一个地进入了鼎盛时期。2009年初,排名世界二十大商业银行中,史无前例地出现了5家中国的商业银行,其中的工行、建行和中行,还高居全球前三甲。 在如此雄厚的财力支撑下,中国经济决策当局痛下决心,要乘此千载难逢之机,逆势而上,进取原料性大宗商品,编织起一个稳定的大宗商品供应网络,为下一步现代化建设,彻底解除后顾之忧。为此,我国的进口产业政策做出了历史性的调整,把原料大宗商品确认为头号重点,第二和第三才是先进技术和关键装备。在去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坚决走出去,抄底大宗商品市场”,“吃他们的跳楼价”,呼声此起彼伏,响彻会场内外。 接下来发生的事,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顺利,尽管总体来看,还算是初战告捷。200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增长41.6%,进口原油增长13.9%,进口初级形状塑料增长34.5%,进口钢材增长14.3%,进口未锻轧的铜及铜材增长62.7%,进口未锻轧的铝及铝材增长160%,进口纸浆增长43.7%,进口大豆增长13.7%。所有这些大幅度增长的进口产品,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原料大宗商品,我国也因此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进口国,倍受国际社会垢病的贸易顺差也大幅收窄,接近于贸易平衡。 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连续8年保持增势,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65.3亿美元,直接投资存量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非金融类同比增长14.2%,占比高达84.5%,说明我国的对外投资,并没有像许多朋友担心的那样,购买变幻莫测的金融类资产,而是投向了实体经济,投向了决定我国下一轮大发展最急需的原料大宗商品。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亚洲投资覆盖率达90%、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达81.4%,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2009年的成绩虽大,却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并购成功率不高还在其次,更大的问题在于,仍然没有突破最大的制约——原料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也就是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主导问题。 在国际市场上,供给是定价权的基础,需求是话语权的基础。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到底是定价权主导,还是话语权主导,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博弈,以及市场环境、期望值及更为重要的定价机制。 2009年我国本来是在价格低迷的有利条件下逆势而上,无论是收购还是并购,理应得到的话语权主导却没有得到,因而吃不到“跳楼价”。例如在铁矿砂进口方面,我国明明是独一无二的最大买主,面对着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与力拓三家,占据着“以一对三”的有利地位,却没实现话语权主导。反之,我国出口资源,即使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理应得到的定价权主导也没得到。例如在稀土出口方面,我国明明是独一无二的最大卖主,明明是面对着众多分散买主,却也没实现定价权主导。 结果,无论是作为买方还是作为卖方,我们都没有翻身解放,说明我们吃“跳楼价”的如意算盘,完全打错了。看来初生牛犊的中国人,毕竟还是太嫩,还没弄懂信息化时代大宗商品的定价奥秘。 这个奥秘不是别的,就是在金融及金融衍生品发达的新时代,供需双方信息高度不对称,决定竞争胜负的不光是制造业领域,还要有金融衍生品领域。在拥有制造业的同时,还必须争取大宗商品金融资产的定价权,才能掌握先机,吃到“跳楼价”。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0T)控制着全球农产品交易,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控制着全球有色金属交易,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控制着全球能源交易。而我国自己,还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商品定价中心。 一切都必须从头做起,至少要在亚洲形成自己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才能从定价机制上,保证一定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在此之前,我们只能争取做些局部性的改善。而在本次全球经济复苏之前,建立原料大宗商品定价机制这件大事,很可能已经来不及办成了。 中国的对外开放,仍然任重而道远。这是2009年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爬上的一个新台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