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价格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会议确定了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等政策措施。
日前公布的中国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4.4%,创下年内新高,在其带动下,1至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了3.0%,触及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警戒线”。
分析人士预计,在游资炒作、通胀预期、国际价格传导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未来几个月中国CPI涨幅将维持高位,中国为此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将正确引导市场预期,抑制价格上涨势头,切实保障群众生活。
“预计CPI涨幅11月还会创出新高,12月将出现回落,全年很可能高于3%。考虑发达经济体宽松政策的滞后效应,明年物价上涨压力不会减小。”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徐连仲说。
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中国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10月份4.4个百分点的CPI涨幅中,食品价格“贡献率”为74%,其中蔬菜价格上涨31%,水果价格上涨17.7%。
中国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分析,当前的物价上涨有四个原因:货币发行过量,这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临时性因素,比如灾害天气导致蔬菜价格上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产品成本和需求都在上升;热钱炒作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17万亿元,中国货币供应规模也接近70万亿元,已超过美国成为货币供应量第一大国。美联储月初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世界面临通胀和热钱涌动的压力不断加大。
中国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坦承,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目标是3%左右,原来预计四季度的形势可能会好一些,实现全年的目标没什么问题,但现在看来,今年的CPI涨幅估计会比3%要稍微高一些,价格形势比我们想象得要严峻一些。
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又要看到稳定市场价格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定信心。会议确定了稳定市场价格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
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是稳定价格的基础。中国将通过采取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增加越冬蔬菜供应、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优先保证发电用煤运输、增加成品油特别是柴油产量等措施,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
今年中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丰收。国家稻米、小麦储备充足,远远高于世界储备正常水平。即使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的食用油,国家的储备也相当可观。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9日介绍,今年中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点,食用油库存也较为充裕。食用油“库存差不多每个人有10斤”。今年的大豆获得丰收,进口也比较多,食用油供应没有问题。
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还确定了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等政策措施。
“宏观上,还是要从财政、货币政策上想办法,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调控。2008年以来,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现在我们已经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可以考虑保持货币流动性的适度和均衡。”周望军说。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1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同比增长了10.5%和13.1%,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了7.5%和9.7%。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一方面,应该采取加息、增加供应等手段回收流动性,平抑物价;另一方面,要努力解决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切实做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过快上涨而降低,将其负面影响最小化。
“在防控通胀问题上,中国还面临着加息、升值等方面的‘两难’困扰。”徐连仲指出,加息、升值都能有效改变部分投资者对于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预期,是防控通胀的重要手段,但在美国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际大背景下,利差加大、不断升值更容易吸引过剩流动性入境套利,反而加大国内通胀压力。
分析人士预料,中国有关部门将严格区分贸易项下和资本项下的货币流动,以严防热钱的冲击,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为热钱设立专门账户,对资本项目下资金收取准备金,加强对结汇和售汇等各环节的管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