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形势,坚持从质量效益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化,逐步实现了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钢铁企业开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加强技术改造实现跨越发展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国际国内钢铁及原材料市场形势变化最大的五年,也是我国钢铁企业面临困难最多的五年。
但这五年却是武钢“历史上发展变化最大的五年,规模扩张最快的五年,科技创新成果最多的五年”,也是武钢“对国家贡献最大、职工受益最多的五年”。
武钢总经理邓崎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依靠科技进步,武钢人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在这五年成功实现了新的跨越。”
武钢先后自筹资金400多亿元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新建和改扩建了二硅钢、二冷轧等一大批项目,实现了技术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和自动化,技术装备水平跃升到世界先进水平。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后的武钢,其高炉入炉焦比、喷煤比、利用系数、工序能耗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技术实力的增强,不仅带来了武钢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的跨越,也带来了武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金融风暴横扫全球、国际市场材料价格连年暴涨、钢铁市场几起几落的“十一五”期间,武钢实现营业收入5876亿元、利润274亿元,上交税费431亿元,分别比“十五”增长251%、42%和112%。
2010年末与五年前相比,武钢总资产增长249%,净资产增长134%,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施海外战略打破原料封锁
原材料自给率仅20%的武钢,80%左右的铁矿石长期依赖进口。而地处内陆腹地的劣势,使武钢成为全球铁矿石运输成本最多的钢铁企业,每年武钢比沿海钢铁企业多耗费的铁矿石运输成本高达40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产量的快速增长和铁矿石进口量的激增,带动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连年大幅上涨,加上国际国内钢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武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邓崎琳说:“2005年我接任武钢总经理时,第一次强烈地意识到了资源的危机。”他说,武钢要发展,必须借力海外资源。
在新一任领导班子的主持下,正在大力推行剥离辅业、减员增效的武钢先后成立矿石开发部、资源开发部、国际资源开发投资公司等一批新部门,抽调了一批地质、采矿、选矿等专业技术骨干,专门从事资源项目的开发。
近五年来,武钢先后在9个铁矿石资源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子公司或办事处,形成了覆盖全球五大洲的海外投融资平台。
2008年,金融海啸暴发。武钢抓住这一商机,通过精心建立起来的海外投融资平台四面出击,全面实施海外资源战略,取得成功。
截至今年2月,武钢已投资开发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等国8个铁矿石资源项目,通过采取购买矿权、股权,合资、独资、参股等多种经营方式,武钢成功锁定海外权益矿产资源400亿吨,成为全球占有铁矿石资源最多的钢铁制造商,为中国铁矿石采购摆脱国际矿石巨头制约开创了一条新路。
2010年,武钢在拿到首个海外铁矿石“中国价格”的基础上,已先后成功从加拿大、巴西等国运回自身占有的权益铁矿石220万吨,初步形成了海外资源投资、开发、生产、运输的产业链。
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和矿石精选技术,真正成为武钢决胜海外的“本钱”。邓崎琳介绍说,“未来五年,武钢每年将从自身的海外基地获得铁矿石6000万吨,全面实现铁矿石自给。”
开创“武钢模式”谋求科学发展
钢铁行业产能集中度严重偏低,既是中国作为铁矿石进口第一大国而在铁矿石国际谈判中屡屡受制于人的关键,也是制约我国钢铁企业做强做大的根本所在。
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小型钢企竞相上马,且产能不断攀升,形成与大钢铁企业争资源、抢原料、挤运输、夺市场的复杂态势。
地处大武汉城区中心的武钢,从区域环保到经济效益、从市场拓展到产能扩张,更是备受挤压。
为谋求突破,武钢推出重组战略,开始大规模进行产能扩张。2006年,武钢成功兼并湖北鄂州钢铁厂,仅一年时间,就使这家濒临亏损的国企重获生机,利润从兼并前的2000多万元上升到了2亿余元。
近几年来,武钢成功实现与柳钢、昆钢股份的重组,形成了独特的“武钢重组模式”,钢产能由五年前的不到1000万吨猛增到4000万吨,2010年的铁、钢、材产量分别比五年前增长290%、293%和316%,发展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两倍。
在此基础上,武钢以市场为先导,全面加大科技创新,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得到提升,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未来五年,武钢将加快“三个转变”:即实现由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由内陆发展向沿海、国外发展转变。
邓崎琳说,就产能规模而言,武钢已成为全球第4大钢铁企业,通过今后几年的努力,武钢的综合实力一定要步入世界钢铁行业的前列,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