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刚刚出台的《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完善“定位明确、功能齐全、信息灵敏”的煤炭交易中心。全国唯一一个“国字头”煤炭产地交易市场——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煤炭现货交易已运营逾两个月,其发展态势如何?与国家对煤炭交易中心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有多大距离?本报记者专访了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主任曲剑午。
截至4月10日的相关数据显示,煤炭现货交易累计成交量212笔,成交数额220.9万吨,成交金额19.9亿元。注册交易商由最初的28家上升至129家,其中A类(煤炭生产企业)29户、B类(煤炭消费企业)73户、C类(煤炭经营企业)27户。“目前来看,推进过程还算顺利,但还没有实现5%的交易量。”曲剑午告诉本报记者。
按照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煤炭现货交易运营方案》要求,凡山西省境内的各级各类煤炭生产、经营企业通过铁路运输的煤炭,必须经交易中心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实行交易。同时各企业要拿出年铁路运输煤炭总量5%的资源,按月进行挂牌或竞价交易。其余部分通过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进行邀约交易。
这“5%”的煤炭资源对于交易中心及交易商而言意义重大:一是现货交易,具有真实性;二是采取挂牌或竞价交易,纯市场化运作,具有公平性。据了解,2011年山西省铁路运输煤炭总量约4.2亿吨,那么5%就是约2100万吨。“别小看这5%,这比国内大多数煤炭交易中心的交易量都多。”曲剑午说。
实现这5%的交易量难度何在?“关键是人们从传统销售模式向现代交易方式的过渡有一个认识过程。”曲剑午将交易中心比作一个煤炭大超市,“这个大超市建好了,买家和卖家进不进去有个过程。先利用这个平台的卖家卖得挺好,看到效果了,陆续地就会有其他卖家来卖自己的产品;买家也一样,过去习惯到菜市场、门市部买东西,后来到大超市发现东西便宜质量还好,也会进来了。这是一个慢慢认可的过程。”
具有山西特色的是,这一认可过程是在明确的政策要求下进行的。无论是要求所有铁路运输煤炭通过交易中心电子交易平台交易,还是拿出其中的“5%”纯市场化运作,都具有强制性,这一政策要求也一度有争议。但包括曲剑午在内的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对于煤炭交易中心这一新兴现代交易方式,企业难免持观望态度,但它一定是煤炭市场化的未来方向所在,政府有必要发挥引导作用。
煤炭交易中心所带来的诸如规范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价格发现、控制交易风险、实现信息共享等多项便利显而易见,而处于卖方市场的煤炭生产企业往往被认为最没有动力进入煤炭交易中心。对此,曲剑午认为,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有专门机构协调铁路运输部门,尽最大可能优先为市场化交易的煤炭配置运力,这样,煤炭生产企业拿出年铁路运输煤炭总量的5%到煤炭电子交易平台交易肯定要比其自身的传统销售模式更理想,应该利用好这一平台。
“要得到认可,交易中心必须思考如何提升服务,让大家感觉到这里交易的好处。”曲剑午说,这也是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煤炭现货交易运营以来努力的重点。4月6日,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举办了同煤集团专场交易会,共有18家用户到场交易,成交20笔,成交数量34.2万吨,成交金额2.2亿元,“非常利索,一下午就交易完了。我们同时也进行了专场培训,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交易中心。”曲剑午对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的发展信心满满:“随着时间推移,客户对现代交易方式的习惯以及交易中心不断地进行培训,相信下半年‘5%’的交易量可以实现。”
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的煤炭交易中心里,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因其“国”字号身份被认作中国煤炭交易的核心平台,也因此引起一些质疑。“我们是‘国’字号,并不等于现在就是国家级煤炭交易中心。但将来能不能做成国家级?能行!我们以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为基础,在全国各个煤炭集散地成立分中心,最终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交易平台。”曲剑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