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刘振亚基于40多年的能源行业工作实践和对我国能源战略问题长期深入思考,撰写出版了《中国电力与能源》一书,立足我国能源科学发展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电力的视角深刻分析了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路径,并首次提出树立”大能源观”,把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实施“一特四大”战略作为电力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转变我国能源发展方式的战略基点,并对能源开发利用、能源输送和配置、能源可持续发展保障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是科学发展观在能源领域的具体诠释,是指导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著。
认真学习《中国电力与能源》,能够深刻感受到刘振亚总经理对我国能源事业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全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系统性、创新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推动西北电力、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进西北地区电力与能源发展方式转型意义重大
《中国电力与能源》中指出,实施“一特四大”战略,是电力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实现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基点,对于保障电力供应、集约化开发能源资源、优化能源输送格局、提高能源配置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我国能源资源布局及生产力布局情况,建设大电源基地,实现集约高效开发,是实现我国电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以”大能源观”为统领,以电力为中心推进西北电力与能源发展方式转型尤为重要和迫切。
推进西北地区电力与能源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发挥西北地区资源优势。西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煤炭探明保有储量占全国的29.98%,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和经济可开发装机容量均占全国的12%以上,风能资源总储量占全国的20.40%,太阳能资源理论储量占全国的34.71%。西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资源需求有限;而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能源资源需求巨大但资源日益匮乏。我国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的逆向分布格局,决定了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在西北地区建设大能源基地,通过特高压空中能源通道将电力输送到东中部负荷中心,才能切实保障东中部电力供应。
推进西北地区电力与能源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加快西北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下大力气发展西部地区经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西部发展放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加快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促进藏区和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甘肃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对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做出了明确部署。将西北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通过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带动延伸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西北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保障区域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推进西北地区电力与能源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推动电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2005年到2011年,西北地区用电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长率14.9%。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电力和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年,西北五省区政府对加快能源基地开发、推进电力外送等均做出重要部署。陕西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突破300万千瓦,继续实施电力外送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甘肃将促进河西新能源基地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发展,建成酒泉风电二期首批300万千瓦项目,全省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青海今年再新建100万千瓦光伏电站。宁夏将做大煤电化主导产业规模,推进煤电一体化,新增火电装机150万千瓦,新增光伏发电装机30万千瓦、风电装机100万千瓦。新疆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为“十二五”时期3000万千瓦疆电外送能力提供支撑,加快“疆电外送”步伐。只有加快西北电力与能源的发展方式转型,才能在充分满足内需的基础上,推进电力大规模外送,实现电力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推进西北地区电力与能源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缓解东中部环境压力。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燃煤装机容量分布在东部地区,酸雨分布区域也主要集中在负荷中心,东中部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西部地区的5.2倍。东部地区已呈现出环保容量极限问题,难以承受燃煤电厂大规模建设带来的环境压力。西北地区总体环保容量比较富裕,通过增加西北地区燃煤电厂布局、开发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可在缓解东中部地区环境压力、平衡全国环保空间水平的基础上,满足东中部地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同时,通过煤电基地的集约高效开发和集中治理,还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全国总的环境损失。
推进西北地区电力与能源发展方式转型,有利于解决煤、电、运矛盾。近年来,电煤价格居高不下,部分发电企业面临亏损经营、资金链紧张等突出问题。随着我国能源资源逐步向西部、北部转移,电煤运输成本进一步加大已成必然,现有煤炭资源利用方式下的煤、电、运矛盾将愈加突出。在西北煤炭资源富集区域,积极发展煤电联营,通过整合上游产业链,建设大型煤电一体化基地,可以逐步改变当前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输送格局,从根本上解决煤、电、运矛盾。
全面加快西北电力与能源发展方式转型
西北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准东、哈密、宁东、陕北、陇东等地区,水电主要集中在黄河上游地区,风能资源主要在甘肃酒泉、新疆哈密等地区,太阳能资源主要集中在青海海西、甘肃河西等地区。各个能源基地的资源储量和可开发量都很巨大,而且主要能源基地距离负荷中心较远,不具备就地消纳条件。
用”大能源观”考量,西北地区能源资源分布高集中、大规模、远距离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加快西北传统的电力与能源发展方式转型,建设大煤电、大水电和大清洁能源发电基地,通过大规模、远距离外送,实现能源资源更大范围优化配置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包括:
一是在可靠保障西北区域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一特四大”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大型电源基地,配套特高压输电工程,通过规模开发、集中输送,推动实现能源资源利用由粗放型转向集约高效型。
二是充分发挥西北地区清洁能源优势,优先发展输电,将大规模的甘肃酒泉、新疆哈密的风电,和新疆、青海、甘肃的太阳能电力等新能源与水、火电等常规电源打捆外送,促进我国整体能源结构由高碳型向低碳型转变。
三是充分发挥西北能源送端作用,通过西北多种能源就地转化,依托坚强的750千伏电网和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外送通道,远距离输送至“三华”地区,从而实现能源配置由就地平衡转向大范围优化配置。
四是构建以西北75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智能化技术覆盖各个环节的坚强智能电网。通过积极支持无电地区小型分布式电力能源发展、大力推动城市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网络建设等,促进能源服务由单向供给型转向智能互动型转变。
大力推进西北坚强智能送端电网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电网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西北电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覆盖西北五省(区)的750千伏统一同步电网初步建成,西北与西藏实现了电力互联,西北电网电力电量交换水平和电力外送能力大幅提高。西北电网“网对网”外送能力达到811万千瓦,较2005年增长了22倍,交易电量占国家电力市场“网对网”跨大区交易的一半以上,西北送端电网的特征和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在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要实现西北电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全国能源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大能源观”为指引,坚持以电力为中心,加快落实“一特四大”发展战略,着力推动西北电力与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以电网发展引导电源开发,实现电网与大型电源基地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发展,积极服务准东、哈密、宁东、陕北、陇东等地区大型煤电基地和黄河上游地区的水电基地开发。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思路,把解决新能源的电网接入问题,作为建设坚强智能送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就地消纳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风电消纳范围,积极推动甘肃酒泉、新疆哈密等的大型风电基地和青海海西等地区的大型光伏基地科学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大电网水火互济、跨流域补偿等作用,实现风、光、水、火电大规模打捆外送,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国家低碳经济发展。
二是加快完善750千伏主干网架,构筑坚强智能送端支撑平台。到“十二五”末,要在西北电网省际间形成甘陕4回、甘青6回、甘宁2回、甘新4回的750千伏主网架结构,努力提高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深入开展送端电网稳定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750千伏交流柔性输电技术研发应用,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750千伏坚强智能送端电网。
三是加快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全面提升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十二五”期间,配合宁东、彬长、陇东、陕北、准东煤电基地及酒泉、哈密风电基地的开发,加快建设太阳山-绍兴、酒泉-湖南、彬长-山东、陇东-江西、哈密南-郑州、哈密北-重庆、陕北-湘潭和准东-成都等8条直流外送通道,以及陕北-潍坊和靖边-连云港特高压交流工程,西北电力外送规模将达到9811万千瓦(“网对网”外送7471万千瓦、“点对网”外送2340万千瓦),实现多通道、多方向、多落点、多输电方式、多电源类型的电力大规模外送。在有力保证“三华”受端电网用电需求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输煤和输电并举、优先发展输电的能源输送优化格局,真正实现“能源空中走,电送全中国”,为推动我国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战略转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长治久安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