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黔、渝交界处,是苗族聚居县、革命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但大自然赠与了花垣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已探明的矿产有20余种,其中锰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新探明的铅锌矿储量1300万金属吨,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矿基地,素有“东方锰都”、“有色金属之乡”之称。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花垣县的采矿业在“国有民采”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占了湘西工业的半壁江山,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2010年的锰矿区“7·20”透水事故,死亡9人,用惨重的生命代价再次敲响了警钟,一场“抓整治、推整合、保产业、促发展”的攻坚战随之打响。在大洗牌中,花垣县摸索出了矿山整治整合的“花垣模式”。
“大局已定,不可逆转!”今年4月24日至27日,记者在花垣县进行采访,县委书记彭益说起目前的锰铅锌矿山整治整合形势时,用这8个字进行了总结。
疯狂逐利,乱象丛生
“几乎没有一家是证照齐全的,争夺资源更像是抢山头,放眼望去,山上都是为采矿搭建的临时棚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花垣县就开始了对锰矿和铅锌矿浅层次开采与加工。上世纪90年代初,花垣县作为全国“国矿民采”的先进县,召开过全国性的典型推介会。
“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门槛,只要跟当地的农民商量好用地问题,交税,就能开挖。”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坦言,2005年,该县已有530多个矿硐。
随着锰矿、铅锌矿价格的上涨,花垣县迎来了开采热潮。到2007年全球有色金属价格暴涨时,花垣矿山非法违法开采已经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
“锰岩矿石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1200元/吨,铅锌矿石3.2万元/吨,而挖1吨的成本只有七八十元钱,不到3个月就能收回成本,简直就是暴利!”花垣县国土局局长石龙海苦笑,“到处都在开采,新矿硐随时增加,连我们都搞不清到底有多少矿硐。”
“炮一放,就可能产生一个亿万富翁。”这句玩笑话,在当时的花垣,并不是天方夜谭。在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采矿大军中,因抢夺矿山而产生的纠纷和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几乎没有一家是证照齐全的,争夺资源更像是抢山头,放眼望去,山上都是为采矿搭建的临时棚子。原则上‘先上车,后买票’,但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补办手续,也没有办证的概念。”花垣县安监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矿山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无证照开采、乱挖滥采、越界盗采、以探代采等乱象也随之出现。
据统计,仅在民乐、猫儿等7个乡镇,锰矿硐的数量便达163个,而铅锌矿硐的数量更是达到了1064个。团结镇的李梅矿区,矿硐一个挨着一个,矿硐外则是堆积如山的废弃岩石。在矿山开采的辉煌时期,来这里挖矿的打工者多达10万人。
“矿中有矿,硐中有硐,硐硐相连,矿矿相通,重重叠叠,跟蜘蛛网一样。”湖南第一工业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文际坤描述说。他是湖南省非煤矿山专家组副组长,曾参与2010年“7·20”事故的调查:“见矿采矿,丢矿多,浪费严重,连机械通风、排水等基本的生产条件都不具备。”
“锰矿、铅锌矿的开采,就像是一群不懂篮球的人在打比赛,不懂得站位,哪里有矿就在哪里挖。”彭益说,“像这样的掠夺式开采,用不了几年,资源就枯竭了。”
团结镇耐子堡村、龙潭镇李梅村等,因多年无序开采,导致居住区地面塌陷、水源被破坏;民乐镇个别地区因采矿形成长达55米的地表裂缝……疯狂采矿带来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
2010年7月20日,猫儿乡境内的一家锰矿企业,盗挖另一家相邻的暂时停产的锰矿,被盗锰矿的大量积水瞬间冲入,13名矿工被困井下。经过12个昼夜的艰难救援,只有3人成功获救。
据统计,2009年至2011年,花垣县共发生矿山事故15起,死亡40人。其中,2009年发生矿山事故6起,死亡15人;2010年发生矿山事故6起,死亡22人。
“没有安全的速度,是低速度、零速度,甚至是负速度!”彭益深刻认识到,只有痛下决心整治整合,方能保住已取得不小成就的矿产业,做大、做强、做精,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真停、真关、真整治
“资源整合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但财税收入的负增长,换来的却是全县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势的好转。”
早在2003年,花垣县就成立了锰锌办等专门机构。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下发后,花垣县以“治乱、治散、治差”为重点,进行了矿业开发秩序整治。“整治整合不彻底,隐患治理不到位,开采秩序不规范,导致事故多发。”花垣县委、县政府的一份报告中提到。
2010年8月5日,花垣县在“7·20”矿难救援工作结束后,召开了矿山整治整合的动员大会。随后,163个锰矿硐、1064个铅锌矿硐全部关闭。
彭益“操刀”《锰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铅锌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提出了“一个区域、一个采矿权证、一个法人主体、一套适合的开发利用方案”的具体目标。这2个方案,被湘西自治州委、州政府迅速批转。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推进”的原则,花垣县财政投入800余万元,对有编号、纳入整合的矿硐按统一标准进行了封堵、编号、建档;对无编号、未纳入整合的矿硐一律按“六个不留”的标准永久关闭。
花垣县矿山开采时间长,涉及面广。面对全县1227个矿硐的开采现状、1000多个企业主之间的利益调整和矿业开采背后隐藏的错综复杂格局,一些干部产生畏难情绪、部分企业观望等待,成为整治整合之初最大的障碍。
动真格的整治整合触动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曾有人给彭益发短信恐吓,扬言“把彭益赶出花垣”。对此,他坚决回应:“整治整合一定会搞下去,走了我彭一(益),还有彭二、彭三来接着干这个事!”
为强力推动矿山整治整合,花垣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由县领导任正副组长的工作组,包片区、包企业、包矿硐,组织县直部门、矿山乡镇共300余人,进行大兵团作战,实行“一对一”责任捆绑,“点对点”推进。
“政府给政策,遵循市场规律,让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立足实际,兼顾公平。”彭益介绍说,“整治整合没有可照搬的经验,花垣的实际决定了只能探索自己的模式。”
整治整合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资产评估是首要难题。锰矿山有地质详勘,以资源储量为基础定价;铅锌矿为“鸡窝矿”,无地质详勘,以矿硐数加进尺、矿硐数加储量等资产评估方式确定股权,采取收购兼并、股份合作等整合方式,大大增强了操作性。
在民乐镇响水村,花垣县钰沣锰业公司通过采取兼并收购方式,对5家企业实施整合重组,保留了5个井口,永久性封闭了85个非法矿硐。
铅锌矿李梅1采区,以矿硐数和巷道进尺作为确定股权依据,根据采区实情,采取独资收购的整合方式将采区内的39个矿硐整合,按照施工整改要求,保留了5个井口。
“近年来市场低迷,大刀阔斧整治整合,矿主容易接受。县委、县政府的决心让老板们感到,应付是过不了关的,因此非常配合。”花垣县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县长杨胜望介绍。
目前,花垣县锰矿硐和铅锌矿硐由1227个减少到200多个。按地域接近性、矿块结构、资源储量等原则,锰矿山已由31个采矿区整合为5个,其中4个区域已全面完成整治整合,证照齐全,实现合法生产。铅锌矿山36个采区也已完成整合。
同时,花垣县政府还出资50多万元聘请专家常驻花垣县,对企业开展上门指导服务,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矿山企业由家族式、松散型、粗放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全面提升企业素质。不配合、超工作时限的矿区或企业将以关闭形式实现整治整合。
自2010年7月矿山全面关停整合以来,花垣县2011年财税总收入6.57亿元,同比下降12%。“资源税收占财税收入的70%以上。资源整合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但财税收入的负增长,换来的却是全县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势的好转。”彭益表示。
未来之路,依然漫长
“整治整合后的技术改造、后续管理等应及时跟进。算不算成功,还需要以后几年的时间来检验。”
“晚上怕电话,电话一响准是出事了;下雨怕垮坝,提心吊胆,睡觉都不踏实。”一位企业负责人谈及整治整合前的状态时说。
“现在资源明确划给了企业,是企业的财产,肯定会自觉地守护,而且开采也更有计划性、安全性。”金瑞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基旺感慨,“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记者在花垣县钰沣锰业公司看到,投资近1500万元整改后,矿区已安装了16个电子探头,建成矿山电子监控系统,实施全天候远程监控。“去年发现过2次盗采现象,及时报告镇政府后,进行了查处。”该公司董事长麻绍鸿说。
2011年,花垣县发生矿山事故3起,死亡3人,无较大以上事故,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整治整合,效果初显。”花垣县安监局局长张远军介绍,为巩固整治整合成果,花垣县将始终保持对非法开采、偷挖盗采行为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建立健全有奖举报、企业相互监督制约和乡镇、职能部门快速联动查处机制,在全县锰矿区、铅锌主矿区推进矿山电子监控定位管理系统建设。
矿业整治整合还有力地带动了尾矿库安全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花垣县89座尾矿库现已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进行整治。
“现在,花垣县锰矿每年开采量不突破100万吨(整治整合前年开采量为300万吨),可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5年以上。”杨胜望透露。同时,花垣县正在组织开辟外矿渠道,抓好花垣民乐锰矿深边部找矿工作,花垣—凤凰地区铅锌矿整装勘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新发现的铅锌远景资源量达1000万吨。
“硬件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来解决,但更大难关在于软件方面能否跟得上。要实现矿山生产的本质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际坤分析,“技术力量薄弱,企业的生产、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是应重视的薄弱环节。”
目前,湖南省安监局正组织力量在花垣县进行验收。
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安监局局长刘尧臣表示,郴州鲁塘、湘西花垣、娄底冷水江和衡阳耒阳,是湖南安全生产的“癌症地区”。大力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安全整治,是湖南省促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刘尧臣分析,像花垣这样的“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整治整合工作,还面临几个实际困难:过去多依靠区域经济,起点低,基础差,安全隐患多,生态破坏严重;因过分依靠资源,短期内对经济发展影响大;目前中央、省两级财政的很多支持政策,享受不到。
“‘大局已定,不可逆转’概括了花垣整治整合的形势,后面应该再加上一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刘尧臣强调,“整治整合后的技术改造、后续管理等应及时跟进。算不算成功,还需要以后几年的时间来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