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花垣边城的清水江,倒映着两岸湘、渝、黔3地青翠的山色,一如沈从文《边城》所述的那样“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清水江默默流淌,见证着中国环保史上一段大事——一场整顿“锰三角”的“环保风暴”席卷3省。
清水江静静东去,讲述着当地凤凰涅 般的一次转身——花垣县矿业整顿走出“两型”新路,得到国家环保部的充分肯定。近日,国家工信部将其称为“花垣现象”并向全国推广。
壮士断腕——舍得“停”
花垣锰矿储量居全国第2位,铅锌矿储量居全国第3位,有“东方锰都”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全国“国矿民采”的先进县,在这里召开过全国性的典型推介会。
然而,在美誉背后,却是乱象丛生的矿业经济。千军万马上矿山,锰和铅锌矿硐的数量达1227个。每个采区中,业主少的20多人,多的140余人。85%的矿硐无任何手续和有关图纸,无证开采、乱挖滥采、偷挖盗采现象几乎成为常态,矿山全面进入事故高发期。
矿业的畸形繁荣也使社会治安环境暗潮涌动,公安部、省打黑办等在这里挂上了“全国涉枪重点挂牌整治县”、“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重点挂牌整治县”等4块“黑牌”。
行进中的花垣犹如一艘邮轮,甲板上亮丽光鲜,甲板下的锅炉房嘈杂污浊。多年来花垣一直在进行矿业整顿工作,但在快速行驶中想彻底整顿“锅炉房”糟糕状况,办法只有一个:先停船。
对于一个矿业大县的负责人来说,这就意味着牺牲GDP、牺牲政绩、牺牲方方面面的许多利益。
壮士断腕。花垣痛下决心:“不要带血的GDP”,主动整治整合。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省安监局牵头对花垣县矿业秩序开展全面整顿。2010年8月,花垣县召开矿山整治整合动员大会,提出“抓整治、推整合、保产业、促发展”,其后又先后召开10余次推进工作大会。他们成立了10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两名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实行乡镇和职能部门领导包乡镇、分管领导包采区、干部包矿硐的监管责任制,7天一督查、7天一通报。凡辖区内企业违法采矿而不关闭、不取缔,发现1起,对所在乡镇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发现两起,一律就地免职。
对1064个铅锌矿硐和163个锰矿硐全部实行封堵,一律停产停运。
对没有纳入整合的430个矿硐,用水泥浆石永久性关闭。对不按要求参与整合的矿山企业、一律停水停电、停供火工品、吊销营业执照,依法注销证照。
对14家浮选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对6家电解锰企业实施限期治理……
2011年,花垣成为当年全省唯一财政收入负增长县,一度不得不借钱发工资。
刮骨疗毒——敢于“整”
高污染、高能耗、高事故发生率……几乎没有人否认,花垣的一切症结都归因于以矿为核心的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结构。
整治整合,伤筋动骨,“停下来”的花垣无退路。
在花垣采访时,记者深切感受到,其矿业整治整合工作,牢牢把握住“依法依规”这个原则,“硬到骨子里,细到末梢上”。
花垣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推进”的整合总原则。由湖南金石勘查有限公司设计,并充分听取民意,分别制定了《锰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与《铅锌矿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方案》。把锰矿山31个采矿权整合为5个,铅锌矿山36个采区矿硐全部实行实质性整合,确保实现“一个整合区域(采区)、一个采矿权、一个法人主体、一套相适应的开发利用方案”,达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销售、统一财务核算、统一安全生产管理”。强力推行“八个一律”:未取得“三证一照”的一律不准生产;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合格的一律不准生产 ……
按照“典型引路、重点突破、分类推进、全面铺开”的思路,将基础条件好、业主积极性高的矿区作为样板,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率先突破,及时召开了3次经验交流会和4次推进会,示范带动了全县的实质性进展。同时,引导企业按照“尊重历史,兼顾公平”原则,“一区一策”,采取收购兼并、股份合作等办法和灵活合理的资产评估方式确定股权,大并小,优并劣。
采访中,我们看到的是——
矿山面貌焕然一新。锰矿山已由31个采矿权整合为5个,其中4个区域已全面完成整治整合,合法生产;铅锌矿山36个采区已完成整合,其中15个采区通过省、州安监部门验收。
1227个矿硐中,除按设计方案保留204个外,其余的全部永久性关闭。
全县74座尾矿库进行了整改设计,其中40座尾矿库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达到五级以上标准化要求。
全县电解锰企业累计投入整改资金2亿元治理锰污染,除1家关闭外,其余13家全部通过验收。
2011年,矿山上访批次和人次比2010年分别下降32.2%和27%。全省公众安全感民调排名中,花垣由第116位上升到第71位。被公安部、省综治委等挂牌整治和警示的4块“黑牌”全部摘除。
2011年花垣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全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先进单位、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
浴火重生——善于“转”
整顿,不等于自戕;转身,不等于后退。
花垣在推进整治整合的同时,同步推进矿产品加工企业的战略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由“治标”向“治本”转变。
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引导资金和工业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实施技术改造。2011年,全县投入技改资金7.5亿元,比上年增长31.6%;今年一季度,完成技改投入1.51亿元,同比增长19.4%。
县政府先后与中南大学等院校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13户工业企业与25家科研院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
推进电解锰冶炼企业横向整合。由全县8家电解锰企业联合出资1.7亿元,组建了湖南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国家环科院签约转让3项专利新技术,采用国际一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设年产15万吨电解锰及精深加工项目,成为全国同类行业整合典范。
推进电解锌企业纵向整合。太丰集团控股、参股14个铅锌采区,产能达到10.5万吨,成为自治州第一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电解锌企业。整合后的三立集团现有产能达14万吨,正着力打造32万吨“采、选、冶、精深加工、综合回收”一体化的大型锌业集团。
以白藜芦醇为代表的生物制药、高纯石英砂为代表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正在兴起,其中年产5000吨高纯石英砂一期生产线已建成试产,亿粒白藜芦醇生产线近日已动工兴建。
成功挂牌“湖南省新材料产业湘西基地”、“湘西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锰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全国绿色能源建设示范县”……
5月的边城,细雨朦胧,游客如织。在波光粼粼的清水江畔,县环保部门负责人告诉我们,每月10日之前,他们都要对清水江边城断面水质实施采样监测,监测数据稳定达标,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正在江边洗衣的村民笑着说,河水清亮清亮的,现在我们煮饭洗菜都是用这个水了。
■短评
舍弃的智慧
矿产资源丰富的花垣县,曾因矿而兴,也因矿生乱。
乱象丛生之下,花垣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整顿矿业秩序,找准并开始走上一条传统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之路。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是资源型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
“舍”与“得”之间,彰显的是一种智慧。以遍地开花的矿产经济,曾经支撑着花垣经济的“半壁江山”,矿业秩序整顿直接导致全县财政收入的锐减。在地方财税收入、GDP数据往往成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舍弃,需要胆略,更需要智慧。
“舍”与“得”之间,是辩证法。花垣县在整顿中“舍得停”、“敢于整”,赢来了持续发展的机遇。昔日遍地开花的小矿、小窑,换来了大型矿业企业的横空出世和整个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迎来了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崛起,整个县域经济将走得更远、更扎实。
花垣县着眼长远谋划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做法,是执政者追求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之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