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太阳能光伏产业上游产业链的多晶硅行业,凭借高度的资本聚集和成熟的研发技术在实现快速崛起的同时,因为出口市场下滑、内需市场不旺和产能相对过剩,正遭遇发展瓶颈。有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多晶硅主流价格暴跌了7成;今年1月~5月份,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发展也呈低迷状态。如何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刘汉元通过媒体呼吁:国家应出台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支持措施,加大光伏能源在国内市场的应用力度;同时,生产企业通过练内功、强合作等,增强开拓国内市场的能力。
刘汉元说,经过最近5年左右的积累,我国多晶硅产业已在全球市场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截至2011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已占到全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同时,领先生产企业在能耗、物耗、环境治理等方面几乎可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企业处在同一条水准线上。时至今日,我国多晶硅产业已完全有能力与国外企业站在同一舞台上展开竞争。但与技术快速成长不相匹配的是,由于我国近年在促进光伏产业应用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支持,致使国内市场光伏应用力度不大,并在相当程度上使多晶硅产业过度依赖出口市场,其价格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的波动比较大。
刘汉元认为,我国光伏应用市场的空间比欧盟市场要大得多,每年用电新增量和存量大于欧盟所有国家之和。因此,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那么,如何让多晶硅产业诱人的发展态势呈现在市场面前?刘汉元给出的答案是:生产企业应学会用两条腿走路。其中,维持外销和出口、积极占领国际市场,是一条腿;另一条腿则是做大做强国内光伏市场。他认为,我国光照条件、光伏资源比德国等世界上绝大多数光伏大国要好得多,也丰富得多,单位面积太阳能输出几乎是德国的150%~200%,我国有充分的条件和理由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但如何撬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是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介绍,欧盟光伏应用前期市场的有效启动,有赖于政府以0.4欧元左右的收购价所进行的电价补贴。得益于政府的培育,欧盟光伏产业的设备制造和工艺制造水平获得了大幅提升,规模化效应也得以充分发挥,生产成本基本接近传统能源用户端的价格。
刘汉元分析说,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主要新能源中一种经济、清洁、环保、可永续的人类理想能源,是确保我国未来能源安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个人未来生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正处于发展瓶颈的关键阶段,国家有必要从光伏上网电价的确定、鼓励国内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光伏领域、适当放开下游行政审批手续等方面入手,扩大国内光伏应用范围,为多晶硅产业搭建发展平台。
他还强调,除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外,多晶硅生产企业也应苦练内功,不断完善生产工艺,不断改革产品路线,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开拓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强强联手、扬长避短,培育几个具备雄厚竞争能力、综合优势明显的光伏产业“航母”,也是抵御产业“寒冬”、做强市场不可或缺的路径。
与刘汉元的呼吁相呼应的利好消息是,针对目前国内多晶硅行业的发展现状,今年以来,包括工信部在内的多个部门及协会都与企业进行了座谈和商讨,以期推出有效的措施。也许,从政策层面支持多晶硅和光伏产业发展的日子已不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