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国南海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日在“蛟龙海山”下潜,“蛟龙”号在海底发现了大面积铁锰结核。
3日9时06分左右,“蛟龙”号被布放至水中。大约110分钟后,“蛟龙”号抵达预定下潜点。“我们按照预定计划,爬上了‘蛟龙海山’一个陡坡,甚至可以说是一堵‘墙’,因为坡度达到80度左右,高度差300米左右。”担任这个潜次主驾驶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说。
据介绍,“蛟龙”号在海山顶部的火山口发现了大面积铁锰结核,“蛟龙”号还带回了8块铁锰结核样品。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五六块铁锰结核比鸡蛋大一些,另外两块则更大一些。
航次现场指挥部表示,通过“蛟龙”号这次下潜观察和取样,“蛟龙海山”有可能成为中国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的试采区。同时,这次下潜的海底地形复杂,锻炼了“蛟龙”号潜航员面对复杂地形的操控能力,为“蛟龙”号未来步入业务化运行积累了经验。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新正这次搭乘“蛟龙”号下潜,他告诉记者:“除了铁锰结核,这个海山区也有非常丰富的生物。我看到的就有六七个大类的十多种生物,包括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海绵等,有好几种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应该是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海底生物。”
16时40分左右,潜水器返回水面,这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3573米。这次是“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的第6次下潜,也是在“蛟龙海山”的第2次下潜。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0余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