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的北京阴雨连绵,而前一日还是艳阳高照,而中国二季度的经济似乎也表现出类似的反常特征。
根据当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6%,与一季度的7.7%略降。其中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7.5%,正好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
如果下一步经济继续持续走低,甚至接近7%,中国是否需要启动新的投资刺激计划,此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就在7月15日,国务院智囊机构在京召开座谈会,征求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意见,特别是关于目前形势分析、底线界定、是否出台刺激政策、如何加快改革等听取具体建议。
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也更多地强调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作用,他在7月9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曾强调,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
据本报了解,国务院有望在本周三(7月17日)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的经济工作。
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士建议不必出台新的刺激政策。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指出,现在一些过剩行业和企业嚷嚷经济速度太低,不断游说地方政策加快发展。实际上现在经济增速已经很高。
“现在7%-8%的速度绝对水平并不低,这是在预期目标之内的。”他在7月14的《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年》发布会说。他认为,如果再次出台大的投资刺激计划,通胀势必卷土重来,而经济未必能加快,此使得经济滞胀明显。
形成对比的是,本报记者亦同时获悉,目前国家发改委举行了多次经济形势分析会以及座谈会,一些地方政府建议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过剩行业网开一面,因为这些行业在西部属于相对先进的产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要改善民生,需要一定的增长速度支撑,为此呼吁上级给以地方更大的中央资金支持。
二季度经济进入临界点
新近公布的数据让外界对于未来的增速议论纷纷,交通银行分析师唐建伟判断,2013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速预计分别为7.4%和7.2%。但他判断,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全年经济增速仍有可能维持在7.5%左右。
唐建伟认为,经济放慢,是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的表现。在“十一五”时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大概是10.5%,而“十二五”时期潜在增长率将降到7.5%左右。“我们应当正视这一转折的到来,不能沿用原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思路来调控经济。”
上述说法不无道理。数字显示,今年尽管经济增速持续放慢,但是新增就业人数创新高。比如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是700多万人,比去年同期的694万有所增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应该说今年新增就业岗位还是在增加的。
盛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的回落,应该是有它一定的必然性,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历史也类似。最主要的是,增长速度的适度下滑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调控的结果。
其判断,目前经济连续五个季度经济运行在7.4%-7.9%的区间,运行是比较平稳的。对于现在不同的企业冰火两重天的处境,“这可能也是一方面说明当前的形势确实是错综复杂,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这种结构调整期,大家都在经历着结构转型期间的阵痛。”
调控底线意见正征集
不过,如果经济在二、三季度后跌破7.5%后,甚至7%之后,是否需要出台刺激政策,是目前会比较关注的焦点。
本报记者获悉,7月15日,国务院智囊机构召集著名经济学家,就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下半年政策进行意见征集,其中关于是否出台刺激政策,以及底线到底如何确定成为重点。
7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时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平稳,主要指标仍处于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
不过,到底合理区间是指在7%-8%,还是7.5%-8%之间,目前各方意见不一。有分析专家指出,目前决策层提出和经济增长率的下限问题,说明市场还是对于经济下行比较担心。近期上证指数上升,说明上述说法对市场起了提振作用。
刘伟认为,真正担心经济速度下滑的是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特别是一些企业游说地方政府。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难以承受经济7%-8%的速度,但是7%左右的速度,与国际其他国家相比,其实并不低。
唐建伟指出,考虑到结构性问题是制约当前经济增速回升的关键原因,因此政府近期已经明确将宏观政策的重心放在“调结构”和“促改革”方面。
预计下半年经济增长仍有下行压力。但为保证经济增长不跌破“下限”,政府近期已经在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温和的“稳增长”措施,如果三季度经济增速进一步下行的话,不排除政府会出台温和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可能。
促进改革破利益格局
据本报了解,国务院有望在7月17日举行常务会议,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下半年是否会出台一些刺激政策措施,来实现保增长的需要。
对此,目前社会非常关注。新华都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认为,未来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可能处于“不死不活”的七上八下状态,靠简单刺激经济的激进办法,难以解决经济问题,应该采取新的思路,除了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外,也需要改善供给。
本报记者获悉,目前6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1855亿元,同比增长47.9%,是前几个月增速的3倍左右。不过,目前这么多的项目计划投资如何落实,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会长刘慧勇指出,地方对于投资的积极性很高,要具体分析,如果不是过剩的行业,中央政府应该给以支持,比如地铁建设,越建设晚,地方越拥堵。此外,像校车等投资,国家都应该拿大钱。
像地铁本身属于民生项目,如果国家不拿钱,但是应该允许地方发债,否则地方民生项目都无法启动;另外土地市场应该市场化,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确权,以后应该允许变现,否则没有财产权,农民很难致富。
“目前国家在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像地经下放,但是融资券没有下放,地方无发债的权力。这等于是简政放权很难落实。”刘慧勇说。
刘伟则认为,下一步光靠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的政策已经没有多大空间,下一步需要完成土地市场化。
如果城镇化没有土地的市场化,势必造就大批的失地农民,同时市场秩序需要理顺,民营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实现,大量的国有企业存在垄断行为,所以下一步需要突破传统体制。“改革是利益的调整,要打破现行的利益格局很难,关键是要依靠群众。”刘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