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克强总理提出,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有人据此预期,若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可能会为了稳增长而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但目前看来,这种预期大概要落空。
上半年,我国G D P增长7.6%,仍在合理区间;二季度G D P增速小幅放缓,是主动调控的结果。而且实践也充分表明,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刺激不仅难以形成内生增长动力,而且还会延缓转型时机,加剧经济内在运行矛盾。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需要破除思维惯性,充分发挥倒逼机制作用。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而虚拟经济继续膨胀。今年以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明显下降,虽然社会融资规模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但资金支持并未及时促成实体经济交易的活跃和生产的扩大。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6%,显示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存在恶化可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 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出现回落;实体经济活动意愿不强,存款定期化,制造业PM I中原材料存货和产成品分项指数的同步回落态势表明企业扩大生产意愿不足。而同期,主要大中城市房价继续上涨,地价频创新高,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继续膨胀。2012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7.7%;其中,13家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长36.7%。
这种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背离,是旧有经济结构下,增长动力逐渐衰减的结果。过去,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人口红利引致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全球市场需求,并不断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外向型经济与产业结构。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来自全球市场的需求急剧萎缩,6月份我国出口负增长3 .1%,为2012年1月以来首次负增长,创下3年多来最低增速。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劳动用工成本上升,廉价劳动力优势也逐渐削弱。在全球经济再平衡进程中,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刻不容缓,旧有经济结构对应的全球经济环境已经没有可能重现。
而经济刺激计划的政策效应几近枯竭。虽然刺激措施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但应该看到,其边际效用几乎接近于零,甚至还会出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泡沫等宏观经济治理难题。即使可以再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但因终端市场需求规模有限,只会提升通货膨胀和虚拟经济泡沫,加重金融自我循环问题,并将引发较为严重的宏观经济金融风险。这一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济治理中得到印证,4万亿的投资仅仅拉动一年的经济增速回升,而后经济便掉头向下并持续至今。
当前市场对出台经济刺激计划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地方政府在去产能过程中存在“以邻为壑”的局部利益谋划,投资驱动增长的惯性思维使得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积累,扩大消费需求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容忍经济增速适度回落,可以形成一个硬约束的宏观经济环境,倒逼地方政府加快改革,破除思维惯性,促进经济转型有实质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