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秀山县与毗邻的贵州松桃县、湖南花垣县并称“中国锰业金三角”。多年来,锰产业成了秀山“靠山吃山”的第一资本,在带来GDP的亮点之后,也增添了环境的污点。
8年前,《中国经济周刊》接到举报,并派记者前往秀山进行暗访(详见本刊2005年第12期《“锰都”调查》)。这篇反映“锰三角”长达数年掠夺性开采破坏环境现状的文章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2005年8月,中央领导同志对“锰三角”污染作出批示,要求治理。2006年2月,秀山成为环保部挂牌督办的重点地区。
治理工作迅速开展。孰料,整治的难度超出了预想,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锰矿牵涉到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因而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理。
2011年,已到秀山履新县委书记近一年的代小红,经过大量的调研摸底后,对锰产业率先开始了一场“壮士断腕”式的关停风暴,她要狠下决心力促秀山的经济转型。
两年过去了,秀山的整饬风暴进展如何?成效如何?关停之中又遭遇了哪些困难?8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再次前往秀山进行独家调查。
138家锰企全部关停
既然是非常之事,其解决方式,自然也要用非常之道。
2011年5月,秀山决定在一个月内关停该县的138家涉锰企业并在两年内完成整治,其中包括18家电解锰企业、37家矿山企业、83家锰粉加工厂。
停产是一刀切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大大小小的锰企老板几乎都被这一举措打蒙了。
其实,从当年4月份起,秀山已经开始做关闭前的思想动员工作,给了一个月的缓冲时间。但涉锰企业以为这次不是动真格的。即便是在关停的过程中,还有企业和执法人员玩起了捉迷藏游戏,白天关,晚上生产。
代小红认为,秀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好这件事,有其“天时、地利、人和”。
就天时而言,当年4月15日,环保部在湖南花垣再次召开湘黔渝交界“锰三角”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座谈会,要求三地在之前的基础上下大力气巩固、提高锰污染整治水平。
4月26日,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前往秀山视察调研。黄奇帆的态度非常坚决:“凡是现在严重污染水域、污染环境的锰矿全部无条件地停产,不许生产……所以首先就是关,不是去整改,不用整改。”
代小红清楚地记得黄奇帆市长当时的激动神情:“我给你们令箭,他们锰矿老板有怨气就到网上去骂我好了,就不会骂你们了。这件事是必须的,无条件地停下来。”
为此,重庆市财政局分两年一共给秀山拨款3亿元进行财政支持,支持秀山的政策性减产。
这股来自重庆高层的强力,让代小红吃了一颗定心丸。
锰产业对秀山的贡献是巨大的。2000—2012年,秀山的锰产业创造了28.9亿元财政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34.3%。该县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为10.07亿元,2011年为13.1亿元。以此推算,一旦关闭锰产业,两年内地方财政收入至少减少8亿元。还有数万在涉锰企业中工作的工人如何解决?干部队伍思想能否统一?等等。
“在关停前这些问题必须考虑清楚,开弓没有回头箭。”代小红说。产业转型及就业方面,当时秀山的非锰产业已经在同步推进,生态农业、商贸物流等行业都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并拉动经济发展。
“人和”方面,干部队伍上,尽管秀山的官员与锰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到了2011年,那些有直接经济利益瓜葛的官员已基本退出了决策层,相关整治在内部不会有什么阻力,容易执行到位。
“如果2010年的时候做这个事情,我估计做不下来,我这个书记也当不下来。”代小红说。
就地利而言,代小红也深刻感受到了重庆作为直辖市的优势。松桃、花垣的县领导曾经和她讲,秀山是直辖市下面的县,市里面两年给了3亿元的财政支持,而他们上面的地级市(州)及省级层面都没真正下决心做这个事情,他们做起来就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