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完成了众多举世瞩目的工程项目,不断创造和见证着“中国速度”的奇迹。其中,电力建设行业也经历了崭新的发展历程,如三峡工程、特高压、百万千瓦火电机组等等,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具备了雄厚的实力,特别是电力设计和建设单位,实现了大踏步的发展和跨越。
然而,我国电建市场正呈现逐渐萎缩与饱和的态势。面对这一现状,电力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和非电领域。那么,在追求质量与效益的新淘金时代,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行业正面临哪些趋势和挑战?应该如何抓住机遇?新技术革命又将如何助力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提升现有业务价值并延伸企业价值链?日前,Bentley软件公司和《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针对中国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开展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并发布了《中国基础设施工程管理洞察报告2013》。本期将该报告中的调查结论进行梳理与解析,以期为搏击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电力企业和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设计施工一体化成趋势
发现:92%的被调查者认为总承包以及设计施工一体化代表未来发展趋势。
点评:198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建设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在全国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近30年来,我国工程总承包取得了快速发展。开展工程总承包的行业已从早期的化工、石化等推广到冶金、电力、机械、建材、石油天然气、城市轨道交通等大部分领域。据统计,2010年勘察设计企业完成工程总承包收入5634亿,已占勘察设计企业全部营业收入的59%。
近些年,我国已开始加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合并与融合,推进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间的战略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建设企业。例如,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以及在成立之后不约而同在总承包领域持续发力,将其与打造一体化 协同、完整产业链优势的进程密切结合。
现在,从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到总承包商的转型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共识。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需要加速设计、建造、运维环节的资源融合,不断推动项目参与各方的协同工作,深化设计能力,并进一步将设计价值最大化。
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对总承包以及设计施工一体化趋势的意见
设计施工企业的主要业务挑战
发现:中国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面临的前三大挑战:1、三边设计频繁,设计差错、碰撞较多;2、人员参与复杂、工程开展难以协同;3、项目庞大而周期短,设计效率难以提升。
点评:伴随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预计未来20年内,亚洲将占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一半左右,其中中国将占三分之二以上。但深入审视我国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行业的发展,其过多依赖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多数细分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投资拉动性政策密切相关,从众多的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的发展特点来看,以往的业务提升更多地体现为“速度”而不是“效率”。
调查显示,质量、协同、效率已经成为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开展实际业务的三大挑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金锋说,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很快,中国工程师的工作量远远大于国外同行的工作量,而采用传统手段,难以实现效率的提升。
近年来,一些国际知名的软件公司逐步开发并完善了一批三维设计系统。这些软件突破了传统二维平面图纸设计的束缚,将工程设计转化到一个真正的三维电子空间里去实践,建立起了更加精准的实体模型,从模型的准确性、信息的完善性、速度的流畅性和展示的精细化程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此外,新的软件平台,突破了以往不同工种之间的壁垒,再造了生产流程,对设计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发现:在国际市场业务拓展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面对的前三大挑战是:1、工期、成本、质量和风险把控能力;2、精准的项目计划和深化设计能力;3、国外设计理念和规范的适应能力。
点评:最近几年,“中国工程服务”的品牌已走向世界,在非洲、东南亚、中东、上合组织成员国、拉丁美洲等海外地区取得了可喜业绩。2012年度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共有52家中国内地企业入选,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627.08亿美元,比2011年度的570.62亿美元增加了9.89%。
从“走出去”到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国际化的终极方向。国际化的项目、国际化的市场、国际化的资源配置、国际化的品牌是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未来国际化发展的四个必经的层次。但随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性的不断增强,中国工程建设企业在实现“走出去”战略的进程中,承接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也在加大。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信息网络部主任工程师张严表示,国际项目中的采购是很大的挑战,但现实项目中很难做到材料和设备等的精确安排。国外的项目要求非常严格,对工程误差等有明确的限制,讲究制度、流程,严格按照合同条文执行,因而对项目的集约化水平要求很高。不少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还反映,国外业主特别注重技术层面的保证,他们常常关注三维协同设计、ERP系统等技术指标因素。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获共识
发现:工程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1、89%的被调查者对实施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达成共识;2、52%的大中型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已经实施或者正在实施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3、37%的大中型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也已将采取相关行动。
点评:面对严峻的挑战,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正是当下帮助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提升现有业务价值、不断延伸企业价值链的杀手锏。
所谓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阶段进行管理,这一过程始于规划设计阶段,贯穿设施完工过程以及资产运营维护阶段,直到基础设施拆除或退出运营。
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就是工程信息的创建和应用,而三维设计、协同管理、资产管理与信息移动化,则成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四剑客。
工程始于设计,如今,中国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正在从二维时代向三维时代过渡。三维设计不仅可以让设计目标更加立体形象,而且创造丰富的工程及数字信息,是支持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有效工程信息创建技术,代表着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多地域、多专业和多方参与的环境中,原有工程内容管理系统各自独立而形成信息沟通障碍,因而需要新搭建一个统一的协同平台,集成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和信息,并实现有效分享和复用。
三维信息模型通过数字化交付进入运维阶段,可以形成数字资产并进行管理。基础设施设计与建设单位亟需对数字资产进行管理,并且开展丰富的集成业务开发和门户服务。
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实现的信息移动化能够使得项目团队在整个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内无论使用何种文件格式或者设备,均可通过一种安全受控的方式共享模型内的工程信息,信息可以在设计、建造、运营阶段实现完整的传递,体现信息移动创造的价值。
(以上数据和图片等内容来源于《中国基础设施工程管理洞察报告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