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10时,唐山、邯郸、承德同时开展“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周日行动”,集中拆除了8家钢铁企业高炉10座、转炉16座,共减少炼铁产能456万吨、炼钢产能680万吨,打响了河北化解过剩产能的“第一枪”。
钢铁是我省第一支柱产业,压减产能必然伤筋动骨。在“第一枪”背后,让我们听听各地是怎样盘算政府、企业、民生这三笔账的。
政府账
一时之失,将换来产业转型升级长远之得
24日上午,唐山又现严重雾霾天气,恶劣的空气质量更加印证了我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必要。在唐山兴业工贸有限公司拆除高炉的同时,位于开平区和滦南县的另外4家钢铁企业也同步行动,全市共有8座高炉、15座转炉在同一时间内开始彻底拆除。
国务院提出“5年内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其中的6000万吨都落在我省头上。而在我省11个设区市中,唐山的任务最为艰巨。按照我省压减钢铁产能的任务分解计划,唐山承担了2017年底之前,削减粗钢产能4000万吨的任务。
据了解,今年以来,唐山市政府下发通知,已经有300多家严重污染企业及落后装备列入关停取缔计划。
在唐山兴业工贸有限公司的拆除现场,唐山市政府特邀咨询辛志纯告诉记者,钢铁在唐山的经济比重中举足轻重,减产意味着“钱袋子”将受到直接影响。目前,唐山市钢铁业直接从业人员达百万以上。初步测算,完成总体削减任务后,该市40多万就业人员需要重新安置,几年内影响直接和间接税收370亿元。
“化解过剩产能,短期内可能会拉GDP的后腿,影响政绩,但‘一时之失’换来的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长远之得’。过剩产能退市后,腾出的资源、土地、环境、市场、人力空间,可以用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弥补。”唐山市发改委产业协调处处长卞明江如此计算“政府账”。
企业账
今天不淘汰过剩产能,明天可能被市场淘汰
11月24日上午,记者在河北钢铁集团承钢公司拆除现场看到,许多大型机械正紧张有序地开展拆除工作,部分厂房和设备已经被拆除。承钢董事长王竹民介绍,此次被拆除的设备为该公司40吨转炉系统,这套系统从1988年正式投产,20多年来共产钢1000多万吨,为承钢的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
承钢的这座转炉,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准入条件的炼钢设备,为何此次也纳入了拆除的行列?王竹民介绍,40吨的转炉与容积大的转炉相比,能耗更高,需要人工也更多,生产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总体运行成本。“该转炉系统拆除后,我们的资产损失3亿元,销售收入一年会减收12亿元,但为了企业长青,短期的阵痛必须要承受,着眼长远来算这笔账,还是拆除掉更合算。”
王竹民表示,承钢公司将借助此次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契机,大力实施转型发展,促进节能减排,持续推进挖潜增效,努力把承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钒钛钢铁企业。
在邯郸市荣喜钢铁有限公司的拆除现场,面对着正在被拆除的580立方米的高炉,总经理韩喜顺心里有些纠结。“真有些舍不得,毕竟二三十年的投入都在这儿。”韩喜顺尝过钢铁行业曾经的繁荣带来的甜头,然而由于没有踩准市场的拍子,企业没有抓住转型升级的最好时机。如今产能过剩的市场,让他的钢材卖不出好价钱,亏损严重。韩喜顺所在的邯郸市峰峰矿区政府为他争取了一部分补偿资金,这让韩喜顺咬咬牙,决定把符合产业政策却在市场上赔钱的高炉拆掉。
“这笔账我可是算清楚了。”韩喜顺说,“今天不淘汰落后产能,明天就可能被市场淘汰。”
民生账
务必做好发展新产业、创造新岗位的加法
“我们不会放弃每一个职工,在职职工收入也不会降低。”在拆除现场,王竹民表示,过剩产能退出后,相关的职工将主要向非钢系统转移。
唐山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员算了这样一笔账——生产1吨钢需要17个人,唐山市化解4000万吨钢铁,就要考虑7万到10万名工人何去何从,而钢铁生产直接从业人员带动的间接从业人员比例是1∶5,因此大约会有40万左右的就业人员需要安置。如何给这几十万人找饭碗?
辛志纯认为,政府不光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要减掉过剩产能,同时还必须做好发展新产业、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加法,把压减过剩产能的过程,作为转型升级、发展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过程。”
据了解,为促进钢铁企业转型,唐山市一方面着力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和耗钢产业,今年共谋划总投资500亿元的钢铁加工项目82项,另一方面补齐第三产业这个短板,计划拉动投资1500亿元,建设港口物流、金融服务、商贸旅游、医疗养老等服务业项目150多个。在遵化市,30多个钢铁企业老板已将资本投向农业、旅游甚至文化产业。
作为唐山最大的钢铁企业,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已成立了22家非钢产业子公司,涉及LED、物流、信息自动化、液化天然气等众多行业。唐钢给这些被转移职工的条件是,待遇不变、身份不变。唐钢公司董事长于勇表示,2015年之前唐钢将有2.2万人告别钢铁主业,唐钢的非钢收入将超过钢铁主业,预计创造800亿元的收入、20亿元以上的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