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 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勾勒治霾路线图
9月12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千呼万唤中出台,共部署了包括降低污染物总量、调整产业结构等在内的35项具体措施,为我国未来五年大气污染防治勾勒出一幅清晰的防治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
本刊特评:该政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将使我国治霾进程提速,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其所针对的不仅是大气污染物防治,而是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导引,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从根本上达到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TOP2 节能环保产业将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8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明确了今后2年的发展目标,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本刊特评:在我国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的当下,新一届政府意欲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促进经济转型的先锋军,将其推到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高度,无疑为节能环保产业勾勒出了美好的发展蓝图。
TOP3 深圳碳市拉开中国碳交易序幕
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平台正式启动交易,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广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及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售2万吨碳排放配额,揭开了深圳乃至中国碳配额交易的序幕。
本刊特评:作为我国首个启动强制碳市场的试点城市,深圳碳交易市场的上线交易标志着我国碳交易迈出实质性步伐。深圳碳交易作为低碳中国的探路先锋,为其他试点城市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TOP4 史上最严环保新政发布
2月27日,环保部发布《关于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要求纳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控制区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共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等 “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47个城市,以及火电、石化等6大行业。
本刊特评:该政策是我国环境改善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的践行,虽然直接刺激了工业企业的神经,令其节能减排压力倍增,但却给第三方环保治理企业创造了极佳的发展机遇。
TOP5 “两桶油”被环保部处以限批惩罚
8月29日,环保部发布2012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其中,中石油和中石化因未能完成年度减排任务,被环保部开出罚单——对其炼化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实行环评限批。
本刊特评:“两桶油”在资金雄厚、不缺技术的情况下,在海外的炼油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均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内减排任务却无法完成,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环保部的作为则表明,我国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是动真格的,任何不作为或者抱有侥幸心理的行为都将无法遁形。
TOP6 辽宁首开雾霾罚单
10月20日至22日,东北出现大范围严重雾霾天气,导致交通瘫痪,数千所学校停课。为此,辽宁省环保厅首次给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等8市开出 “雾霾罚单”,总额达到了5420万元。
本刊特评:这是辽宁省的首张“雾霾罚单”,也是我国的首张“雾霾罚单”。虽然很多人认为罚款的来源,以及省政府对市政府罚款的合理性等诸多问题还值得商榷,但此举表明,提高污染者的违法成本将不再只停留在口头上。
TOP7 我国环保产业“家底”公布
12月8日,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2013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示,全国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环保产业从业机构约2.4万家,上市公司约400家,年营业收入在3万亿元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
本刊特评:环保产业目前正处于外部发展环境最为良好的黄金期,但产业整体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等瓶颈仍然存在。摸清环保产业“家底”,利于政府在制定政策、产业计划等时有的放矢。
TOP8 40个城市172个空气监测点建成
9月29日,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40个城市共172个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监测点位已建成或改造完毕,投入监测试运行并发布相关信息。
本刊特评:40个城市172个空气监测点建成完毕,为全国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任务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基础,也对提高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平,健全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TOP9 北京最后一座燃煤电厂启动“煤改气”
4月25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北京市热力集团科利源热电厂的十余米高、用于运输煤炭的煤廊被拆毁,标志着北京市最后一座小型燃煤电厂被拆除,正式开始 “煤改气”改造。
本刊特评:作为北京市应对空气污染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北京今年加速“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行动,向“到2015年核心城区无煤化”目标更迈进一步,也是我国压减燃煤工作的缩影。
TOP10 88家环评机构上黑名单
1月5日,环保部发布《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专项执法检查发现存在问题的评价机构处理意见的通报》,88家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上黑名单,其中不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等“大牌”环评单位。
本刊特评:由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透明度不够,缺乏社会公众参与等原因,我国的环评工作问题不断。环评机构当下存在的问题,根本上是由目前的环评机制所致,对违规机构处罚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改革环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