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贸易套利使得我国外贸数据“虚胖”、基数高,业界一致认为今年前4个月的外贸数据不会太好看。然而,1月份的外贸数据逆袭了这种看法。
昨日(2月12日),海关总署公布的1月外贸数据显示,月度出口数据继去年11月和12月之后,连续3个月突破了2000亿美元关口,实现了10.6%的增长。
对此,接受《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称,“开局大喜”依旧存在热钱成分,外贸回稳根基并不牢固。
进出口远超预期
据海关统计,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824亿美元,增长10.3%。其中,出口2071.3亿美元,增长10.6%;进口1752.7亿美元,增长10%;贸易顺差318.6亿美元,扩大14%。
海通证券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姜超说,1月进出口均超预期。
1月,我国铁矿石进口量激增,达到创纪录的8683.5万吨,比2013年11月的历史高点还高11.6%,同比增长33%,环比去年12月增长了18%。而原来的预期为同比减少,因为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至6个月低点,我国1月进口理应减少。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强劲的进口需求并非基于国内经济的强烈回升,而是春节假期补库存以及信贷短缺流动性紧张刺激所致。姜超说,顺差继续扩大说明外汇流入制约货币政策放松。
与此同时,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992.3亿元,增长8.8%,并没有超过中欧双边贸易总值14.6%的增速。且美国经济从数据上来看复苏情况不错,比欧盟要好,1月份失业率跌到6.6%。
“但美国经济复苏并没有给中国出口带来更多的机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奥巴马政府提倡的再工业化和产业回归,还有贸易壁垒并没有产生更多的溢出效应。此外,中国官方近几个月的PMI和非官方的汇丰PMI也表明了出口形势并非十分乐观。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一月份进出口有春节影响,除了出口行为变异外,由于今年春节前资金紧张,通过贸易途径进来的热钱不少,也扭曲了进出口数据。
加工贸易份额首次跌破三成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6985.7亿元,下降2.7%,占外贸总值的29.9%。其中出口4578.2亿元,增长1.5%,占出口总值的36.1%;进口2407.5亿元,下降9.7%,占进口总值的22.5%。
白明表示,本次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中,曾在我国外贸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加工贸易,其份额首次降到了三成以下。
加工贸易项下进口同比下降,预示着未来两三个月的出口形势须谨慎乐观。
“一进一出”的加工贸易曾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模式。白明说,1月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出口增长1.5%、进口下降9.7%,表明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提高了。
“这说明依靠加工贸易的成长阶段已经过去。”白明说,加工贸易一部分转向了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中西部地区,一部分回流欧美,欧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抵消了曾经的成本劣势,此外中国一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又转型成为贸易企业。
白明认为,短期来看,中国外贸面临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综合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中期则面临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追赶,长期则面临着美国主导的TPP(环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美欧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跨区域贸易安排的压力。
但这并非表示我国外贸没有亮色。
至少从1月海关数据来看,我国与“二盟二砖”的贸易可圈可点。
“二盟”是指欧盟和东盟。中欧由于协商解决了最大的光伏贸易摩擦,因而保持了平稳增长。1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保持了14.6%的增长,为3411.9亿元。
我国与东盟1月双边贸易总值为2590.6亿元,增长11.3%。
我国与“二砖”——金砖国家巴西和印度的双边贸易也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
而随着2月10日起跨境电商正式纳入海关统计,未来外贸电商也会是我国外贸的新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