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诸多新变化,无论政府还是业界,都把目光更多聚焦在保障性住房,而最高层更是频频发声,表示2014年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同时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让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缓解住房困难。
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不断提速,与之相关钢结构、水泥、建筑、工程机械等行业都将成为保障房的受益对象。
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日前表示,过去的十年是中国房地产发展最迅速的十年,而未来的十年将是钢结构建筑最具发展机遇的十年。作为工业化绿色建筑集成专家与领导者,杭萧钢构已经做好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上的双重准备。他同时表示,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研发和合作模式发展,在建筑设计以及企业研发等方面投入更多人力、物力。
杭萧钢构总工程师方鸿强称,就我国保障房建设而言,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建设过程中,国家可调配的资源、可投入的资金并不多,大部分是要靠银行贷款。而钢结构建筑的多项优势与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匹配,其在保障性住房领域的推广,将很大程度上促进绿色保障房更好、更广地落地。
事实上,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保障房建设成为地方政府的硬性指标,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进度随之不断加快。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我国将在今后5年内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使保障房覆盖率达到20%。据住建部网站消息,2013年,全国计划新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30万套,基本建成470万套。截至11月底,已开工666万套,基本建成544万套,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绿色建筑在全国各地的全面推进和落实,会直接拉动建筑钢材的需求,并一定程度上起到消化钢铁过剩产能的作用,而保障房作为国家未来5年重点推进和落实部分,更将全面贯彻绿色建筑标准。目前钢铁行业面临利润和环境的双重压力,随着钢铁企业和钢结构企业合作的增加,在绿色建筑建设方面尤其是保障房建设,钢结构的推广使用会面临更多机会。与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不仅能满足建筑功能的各种需求,还能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贯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具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减排等特点,是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的一种建筑结构体系。因此,这不仅符合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和能源发展规划。
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在“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中就已经提出,要“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高发地区推广轻钢结构集成房屋等抗震型建筑。”
杭萧钢构的最新公告和财务数据也显示,未来用于轻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1.58亿元。该项目拟利用已征土地和已建厂房,购置数控方矩管后加工焊接生产线、高频焊接H型钢后加工生产线等设备,建设形成年产500万平方米钢结构住宅部件的生产能力。项目建设期两年,投资回收期5.4年,内部收益率3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