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铁合金工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13年铁合金行业亏损面达到50%以上,但中国铁合金工业协会会长、中钢吉铁董事长刘维国日前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铁合金行业现在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时期。铁合金企业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不足20家,发展到今天的1800余家,而且从企业规模、装备水平等各个方面来看,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铁合金作为我国钢铁配套行业,在“一五”期间被列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铁合金行业也随之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和钢铁工业一样,铁合金企业基本为国有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民营企业诞生并迅速发展。一些铁合金企业也从小企业起步,发展到今天的中大型企业,装备逐渐接近世界水平。
我国的锰、铬、镍资源比较贫瘠,原料主要依靠进口,量、价均受制于人,只有依靠自己走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才能生存和发展,今天行业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今天中国铁合金装备在世界上属于中等水平,但我们在投资、冶炼技术上属世界一流水平。
刘维国表示,铁合金行业不大但也不小,每年至少有3000亿元的产值。而且这个行业是伴随着钢铁行业的突飞猛进而发展壮大的,目前品种规模完全可以满足中国钢铁工业的生产需求,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以上。与今天的钢铁行业一样,铁合金行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等问题。2013年,铁合金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70%。
不过,刘维国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剩是一种正常现象,否则很容易形成垄断。对于新增、改扩建产能,应该更多地依靠市场来调节,政府更多地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制定相应的土地、环保、节能等政策,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产能等指标实施市场化交易,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作用。经过近5年新建、改扩建,目前中国铁合金存量完全可以满足钢铁业发展需要,租赁、重组、现有产能改扩建符合当期行业发展现状,不宜再大规模新建或迅速扩大设备容量。“向设备大型化发展的过渡期不宜走得太快,否则会适得其反,因为我们原料、人员素质、技术等方面还没达到要求。”刘维国表示。
事实上,现在处于亏损局面的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一些中小型企业反而生存得很好。这正是因为铁合金行业已经是充分市场竞争的行业,机制灵活的中小企业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战略,而大型企业囿于体制机制的限制,效率较低,用工成本较高,从而难以有效地赢得市场竞争。
据刘维国介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铁合金行业的国有企业仅剩下5家,而现在全国的铁合金企业有1800多家,国有企业占整个行业的产能比重不到5%。
“目前,国有企业拥有较多资源,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而民营企业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相对匮乏,影响了企业和行业的良性发展。”刘维国说,虽然国有企业获得资源相对容易一些,但其负担也比较沉重,亟待改革。在充分市场化竞争的铁合金行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并没有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导致了国有企业步履维艰,连年亏损,不改革、不改制没有出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模式使得民营资本进入国企成为可能,这也成为国企未来发展的新出路。“今年国企引进民营资本条件基本成熟,具备可操作性,铁合金国企相对其他行业的国企来讲体量不大,相对大一点的民营企业具备进入条件。”刘维国表示。实际上,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企比重逐年下降,预期在未来几年国企将基本退出铁合金行业,整个行业将全部民营化。
对于引进民营资本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刘维国认为,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每年的亏损实质上也是一种国有资产的流失。引入民营资本后,由于体制机制改变,资源的充分利用恰恰可以掐断这种流失的源头。30多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健全,完全可以保证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中国铁合金行业的健康发展既取决于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的调控,又取决于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既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二者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