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农村电网基础薄弱,历史欠帐较多,一些地区供电能力不足、电压质量偏低,特别是用电高峰期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等问题较为突出。自2010年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以来,国家电网公司认真落实国家部署,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加强低电压治理,农网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稳步提升,大部分农村居民用户电压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13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已累计解决经营区内2070.8万户农村用户的用电“低电压”问题,并计划今年内解决剩余160万用户长期“低电压”问题。
但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家用电器普及程度快速提升,用电负荷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部分地区农村电网发展速度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目前,除160万长期“低电压”用户外,国家电网经营区内还有600万用户在用电高峰时期存在“低电压”情况。未来一段时期内,用电高峰期“低电压”问题还将动态性出现。对此,国家电网公司在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的同时,认真总结“低电压”治理经验,研究长效解决措施,于近日全面部署实施农村“低电压”常态化综合治理机制,建立“低电压”情况日常普查、综合治理、定期报告、评价考核常态机制,推广14项典型措施,形成农村“低电压”发现一起、治理一起的闭环工作模式,切实保障农村用电质量,服务民生改善。
一是科学规划建设农网,提高供电能力。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农村配网,满足负荷中长期发展要求。按照“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原则,延伸10千伏线路,缩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对户均供电能力偏低的,采取增加布点、增容改造、梯次利用等方式,提高户均供电容量。对负荷密度低、用户分布范围较广、10千伏供电线路过长的偏远地区,采取加装线路调压器、应用单相配电变压器、35千伏配电化等方式,提高用户端供电质量。加大“低电压”治理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年度综合计划中列支专项,确保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农村电压质量监测和“低电压”预警。利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等先进技术,加大电压监测装置升级力度,将现有供电电压在线监测系统尽快向农村电网全面延伸,及时掌握农网用电实时信息,逐步实现城乡电压监测全覆盖。针对春节、迎峰度夏、农忙时节等用电高峰时期或时段,采用在线监测与人工入户测量相结合方式,加大对重负荷区域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低电压”情况。分析农村用电需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时研判电网负荷高峰承载能力,分轻、重、严重三个等级开展“低电压”在线预警分析,及时发现问题。
三是加大“低电压”治理力度。坚持管理与技术措施并重,运用有载调压变压器、变压器布点调整、增容等14项典型措施,及时解决出现的“低电压”问题。应用子母变、单相变、宽幅调压变、具有高过载能力配变等措施,提高配电变压器应对高峰负荷能力。加大对户均配变容量低于0.5千伏安的台区改造力度。对于时段性用电高峰,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引导客户科学用电、错峰用电。
四是加强督导检查和考核。建立农村“低电压”发现、治理、暗访制度,及时掌握治理情况和成效。利用监测系统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随时抽查用户供电电压,加强自查、互查和督查,防止“低电压”问题治理后反弹。完善考核体系,成立所属省、地、县公司层面主管领导任组长的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逐级落实责任。将“低电压”治理工作与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相挂钩,定期通报治理进度,确保治理工作有效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