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矿业市场再次走入低谷,以铁矿石为代表多数矿产品价大幅下挫,矿业投资回报率持续走低,由此一方面令一度活跃的国际矿权交易市场急速冰冻,另一方面也给“不差钱”的中国企业带来了出海“抄底”的机会。
不过,在近期举行的2014年北京矿业与投资峰会上,许多受访的业内人士均对出海买矿心生“畏惧”,“风险”成为焦点话题,据业内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企业海外矿业并购的失败率超过95%。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下文简称“北矿所”)已经与刚刚落成的北京国际矿业城展开合作,探索新的海外矿业并购模式,即形成统一评估、谈判平台,打破目前企业单打独斗的方式,以规避价格、运营风险。
告别B2B?
“‘十一五’期间,中国矿企海外并购的失败率在95%以上,我们在探索一种新的方式,试图改变中国矿业走出去的困境。”5月27日,北京国际矿业城投资方川谷汇投资集团董事长刘玉川对记者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与北矿所展开合作,规划在北京建立矿业要素市场。
对于上述消息,记者在北矿所高层人士处得到了证实,并了解到,北矿所将成为北京国际矿业城交易平台的主体。据悉,北京国际矿业城将搭建矿业企业、机构集聚平台,矿业权交易、矿业企业融资交易平台,矿业投融资金融服务平台,法律、财务、储量评审等第三方专业服务平台。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方式多采取B2B的方式,即海外矿业企业或项目直接与国内企业进行谈判、合作,由于对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陷入各种麻烦不能自拔。
以铁矿海外并购为例,在香港上市的中信泰富投资澳大利亚铁矿项目的例子让所有企业都心有余悸,该公司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中澳铁矿项目从2006年开始投资建设,直到2013年年底才首次将铁精矿粉装船出口,比原计划晚了4年,且超支了80亿美元。
一位了解中澳铁矿项目的矿业专家告诉记者,中信泰富与承建方都没有吃透澳洲的社会环境,比如当地的人工成本比国内要大得多,“这个成本不仅仅是工资成本,还有各种配套设施,与国内的区别非常大,超支难以避免。”
在刘玉川看来,中企海外并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一大症结就是专业的不对等,单个的企业无法吃透项目的所有要素,比如劳工政策、宗教信仰等都可能成为企业运营的“陷阱”。
“我们想有效控制这个风险,北矿所下一步要实施的标准要与世界接轨,比如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交易所已经上市的矿业企业,如果想来中国融资,首先要将企业的全部资料交到交易所来,让交易所进行整理梳理,继而让中国的企业能完全看得明白,风险、各种指标和信息全部揭露。”刘玉川表示,为了降低项目后期运营的风险,还将对来中国融资的外国企业提出要求,或者邀约收购,或者定向增发,“也就是确定他们的融资只是面向中国市场,这样能控制价格风险,另外,不能让原来的资方‘全身而退’。”
事实上,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中的水土不服问题,一部分的症结就在于股权的问题处理不好,往往先将海外上市公司私有化,再重新上市,外方管理层无法与中方股东“同甘共苦”。
上述受访的北矿所高层人士对记者表示,新的模式将会成为企业选择的一种,但不可能所有的海外矿业并购都采取这种新模式,“这种方式能避免现在的很多问题,但如果都这样做,也可能会给企业的海外并购形成一些障碍。”
对于海外并购中,中企持股多少较为有利,隆鑫资源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朝晖认为,控股的好处是决策简单、控制力强、容易得到并购贷款、集团层面可以合并财务报表;其坏处是容易受到投资目标国的反对、中资控股不容易得到好的估值、中资控股运营不成熟等;过少的参股容易被稀释、无法维护自身价值、流动性差等问题;3成到5成的持股比例,一般可以实现对公司运营决策的否决权,合理保障股东利益。
双面市场
虽然处于低谷的确是并购的好时机,但实际上,受到资源禀赋、人力、环保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全球矿业产业刚性成本不断增加,矿业投资回报率持续下滑。今年以来,铁矿石价格累计下挫幅度达25%,金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累计下跌超30%。
据法国兴业银行统计,2012年全球在建矿业项目中,54.4%的项目资本支出超过预算;据Ernst&Young统计,2010~2011年,公开披露资本支出超预算的矿业项目中,平均超预算额度达到71%。
据力拓公司统计,过去20年所有澳大利亚铁矿商由于项目延迟而损失的收益高达430亿澳元,损失的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30亿澳元。
依照标准普尔、富时等矿业指数情况,在过去两年时间内,全球各类矿业公司市值平均下降超过50%,早期勘探公司市值平均下降超过60%,早期黄金勘探公司更是平均下降80%左右。
“虽然回报难料,但中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是持续增长的,因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也是必然的趋势。”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尽管这两年中国的需求放缓,但增长势头未变,仅从购买层面来说,是抄底的时机。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铁矿石、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等产量和消费量均居全球第一,分别占全球的59%和47%。2013年我国共生产粗钢77904.1万吨,较上年的72445万吨增加5459.1万吨,增幅7.5%。冶金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预计201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将达到8.7亿吨。
事实上,近十年来,矿业市场出现两个高峰,一是2002~2008年,二是2010~2012年;也出现了两个低谷,一是2008~2009年,二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至何时止仍不确定。但无论是高峰还是低谷,中国企业对全球范围内的矿产资源的兴趣从来没有减弱,尤其是民营企业。
中国罕王集团首席执行官潘国成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从2007年的265亿美元猛增至2013年的902亿美元,增长3.5倍;矿业投资从2007年的42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202亿美元,增长近5倍,在澳洲和东南亚,中国矿业投资项目民营企业占80%以上。
但与此同时,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矿业权交易活动中,矿业资料造假成风,虚报、夸大勘探数据的现象屡见不鲜,令收购企业头疼不已。
在刚刚举行的中国探矿者年会上,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华对媒体表示,为防止矿业造假,中国正在建立一系列资源储量标准,年底将向矿业界出台完全商业性的标准。而这种标准的建立将直接对一直未能发展壮大的中国矿产资源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产生影响。
目前,我国的商业性地质找矿基本由政府承担找矿资金和风险,因此每年投入有限。但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矿业大国,则是通过设立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板块来规避找矿风险并达到融资目的。
对此,刘玉川也提出,设想建立一套矿业权各方风险公担的方式,引入权威的勘测机构,对矿权人的矿产进行评估,需要多少投资,并对未来的价值进行初步预测,再对这一行为进行担保,这样是为了保证投资、交易的诚信,如果担保机构经济能力出现危机,矿业城将提供资金支撑。
“这不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但在目前这种诚信缺失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良性市场的形成。”刘玉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