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在经历半年的观察期后,6月5日再度出手,不但实施了负利率,而且之前不甚情愿的美版QE也被列入了下一步行动的政策备选,以拯救岌岌可危的通货膨胀率。欧元区成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实施负利率的唯一经济体,不仅在经济复苏中显得形单影只,而且其货币政策走势也和其他发达经济体有点格格不入。
事实上,纵观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步调不同,协而难调之势十分明晰。
全球陷入金融危机之初,发达国家纷纷步入宽松大军。而随着时间推移,各国和地区复苏步伐不一改变了各国一度联手刺激经济的局面,造就了货币政策的分化,不仅表现在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而且在发达经济体内部、新兴经济体内部表现也十分突出,政策趋同性减弱。
发达经济体中,欧洲仿佛几年前的美日,负利率登堂入室,仿美版QE蠢蠢欲动;而在美国,虽然货币政策宽松依旧,不过美联储放水量正在逐渐减少;日本也同样站在超宽松阵营,一再表示宽松会持续到2015年,只是再度放水之声似有平息之势;处身于欧元区之外的英国,经济走势强劲,加息取代宽松成为热门讨论话题;同为发达经济体的新西兰,正走在加息之途。
对新兴经济体而言,金融市场上,美联储退出QE的负面冲击有所减弱,不过国际资本回流并未惠及所有市场和所有新兴经济体。经济状况的多重分化和货币政策取向的分化仍未改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最近呼吁各国央行在政策举措上加强合作。世行官员最近也表示,各国央行应就撤出宽松货币政策作出协调。不过,在具体操作层面,国际组织无法改变货币政策合作方面的固有局限性。在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之间,对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进行国际间协调的不同看法也妨碍了政策的推进。
可以说,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方面,各国央行基本相同,在货币政策调整门槛方面,也基本一致。不过,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仍然困难。
一方面,国别货币政策具有独立性。由于各国经济状况不同,各自面对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政策行动方向、力度以及实施时间方面难以协调一致。
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和以往不同,相应的传导机制也发生了改变,加大了各国货币政策协调的难度。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传统货币政策工具部分被非常规工具所替代。新兴经济体虽然仍以传统工具作为政策选择,却无法避免非常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干扰。
此外,国际间政策协调的效应是否明显,还取决于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
不过,正是货币政策的协调存在难度,各国央行在国际层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也就更为迫切。这是因为,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加强已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一大挑战,货币政策的“溢出”和“溢回”效应也驱使主要国家需要明确沟通货币政策,积极展开合作。
美联储主席耶伦表示,要考虑退出政策的溢出效应,这与此前部分官员言论相比已经大有进步。不过,无论是呼吁协调派,抑或协调无用派,都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货币政策协而不调的困局,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也唯有随时调整,应对变化,增加协商力度,为协调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