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央行发布《2013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报告指出,2013 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面临着经济与金融数据不同步、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国际经济和政策变化不确定性较大等问题。
据了解,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经济形势,全国各地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贯彻宏观稳住、微观放活和稳中求进的要求,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在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调结构、促改革、推动转型升级上,按照“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要求,金融业着力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全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结构升级特征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有降,民间投资占比上升;进出口增速稳中有升,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9.1%、9.7%、10.7%和 8.4%。
各地区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增强。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增长,对外直接投资大幅提升。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第二产业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对外贸易趋于活跃,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中部地区民间投资活力继续增强。东北农业强区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改革创新发展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稳步推进。
各地区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平稳增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全年贷款投放节奏较为均衡,各地区行业贷款集中度有所下降,高耗能行业贷款得到有效控制,贷款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增强。融资结构多元发展,东部地区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比较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下降。在外向型企业内迁及外商内陆投资规模扩大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外币存款占全国比重上升。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更趋协调。各地区金融业运行总体稳健,区域金融改革深入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流动性状况总体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金融机构在定价策略、贷款投向等方面积极调整,存贷款定价精细化程度提高,信贷资源向小微、个人和涉农等业务倾斜,风险成本管理更加系统化。四个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结合区域特色推进改革,温州试验区推进民间借贷阳光化,广东珠三角试验区统筹城乡金融改革发展,福建泉州试验区服务小微企业发展,云南和广西多方面推进沿边金融合作与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保险业社会保障服务领域持续扩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进一步增强。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各地区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外需环境有所改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具有较大的互补和回旋余地,经济发展的潜能和空间也将在改革创新中得到进一步释放。
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一些低效率部门和企业大量占用资源,影响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并且对其它主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形成挤出,也使总量政策效果受到影响,金融领域潜在风险隐患值得关注,资源环境约束也进一步凸显。各地区需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和梯度发展,深化区域合作共赢,形成南北呼应、东西对接、海陆一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2014年各地区金融业将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继续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关系,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积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改善和优化信贷结构。推动市场融资多元化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金融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能力。加强流动性、内控和风险管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稳定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