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八月,水泥地面上可以看得见滚烫的空气在流动,原珠三角钢材城的场地上,高耸的起重机已经不见了踪影,几名工人正顶着烈日进行搭棚、焊接的工作,这里马上将要被改造成一个农贸批发市场。
2011年开业时,珠三角钢材城曾有110多户商家进驻,共租用了180多个卡位,如今早已人去楼空,一些钢贸商行的招牌尚未拆去,“开业大吉”的门联甚至还原封不动地贴在那里。事实上,从去年初开始,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钢贸行业已经走向低谷,当时就已经有部分钢贸商撤离该市场,其余的则转做建材生意,“珠三角钢材城”也在去年10月正式更名为“珠三角建材城”。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改名建材城仅半年多后,这个专业市场再次转型,而且这次更为彻底——从大宗商品贸易跳到最民生的农产品批发。
现状
建材商仅剩一家
除了番中公路沿线的楼顶上还保留着一系列建材广告牌,曾经的“珠三角钢材城”、“珠三角建材城”的痕迹都已经被新的“三川农贸批发市场”招牌代替。记者走访市场时,改造正在西边的场地上进行,而东边还留有4座大型起重机,横臂上还写着“珠三角建材城”的字样。不过按照商家提供的规划图,两个区域都将会改造成农贸批发市场。整个区域内经营建材的企业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中山市中汇物资贸易有限公司一家。
沿街的铺位内堆放着各种各样的塑料管道等建材,一位正在卸货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大概在两个月前了解到市场要转做农贸,周围的商户也陆陆续续地搬走了,但他们暂时还没有这个打算。“管理方没有让我们搬走,”他说,“但现在就只有我们一家还在这里。”这家建材企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公司与管理方签订的合同要到明年才到期,而他们是做建材批发生意的,有固定的客源,所以建材城改为农贸市场对他们的影响不算太大,暂时都不会考虑搬迁,至于是否会续约,就要到时再说。
在去年更名时,当时的珠三角建材城董事兼财务总监原萍曾对媒体表示,从“钢材城”改名为“建材城”其实是一种回归,因为“市场内至少有6成钢贸商在同时从事PVC管、电线电缆等建材产品的销售,有部分还将建材作为主打的业务,做纯钢贸的并不多。”而改名主要是为了规避政策持续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照现在的情况来看,“回归”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
瓶颈
区位优而配套缺
事实上,在钢材贸易业内人士看来,中山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钢贸行业的条件,更别说形成专业市场或集群,“珠三角钢材城”的衰落似乎是“命中注定”。
这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虽然中山地处珠三角的核心区域,但缺乏像钢铁这样大宗商品流通所需要的大型货运码头和火车站,周边又有广州、乐从这样有一定发展历史和发展规模的集散市场,中山优势并不突出。另一方面,钢贸是一个需要大量土地、资金支持的行业,本地政府、银行并没有对这类型集散市场提供政策和金融方面的配套,加上中山本地对钢材的需求并不算很大,碍于交通等条件限制,想辐射周边城市又有一定难度,加上业内“做熟不做生,做大不做小”的规则,于是大型市场便很难能支撑起来。
无独有偶,位于阜沙镇的“十二五”重点项目“天润盛兴金属原材料市场”也在今年4月更名为“天润盛兴五金建材城”,并且引进了香港中港泰有限公司共同运营。据了解,该市场一期已经基本建成,同时配套2个拥有1000吨级泊位的专属码头,水路运输配套正是当初投资方对发展金属原材料贸易的信心所在。不过,受影响于前些年钢材行业产能过剩、钢贸市场盲目扩张,如今宏观调控政策下,整个行业都在面临“大洗牌”。天润盛兴公司董事长张志东向媒体透露,更名是出于国家对钢材产业的政策调控影响的考虑,之前市场所经营的业务偏重钢材,日后将提高综合性,涵盖五金、电动工具、陶瓷、胶制品、洁具等,并有意将其打造为广东省规模最大的专业五金建材城。
转型
做本地农贸批发
从火炬开发区往民众方向行进,经过中山港大桥后,不到一公里就会看见如今“三川农贸批发市场”的招商广告。记者以客户身份到市场招商中心咨询,一位姓林的招商专员说,市场准备在今年9月1日正式开业,和原来的“珠三角建材城”同属一个老板经营,“因为老板决定改行。”他说。不过当记者按照宣传单上的电话找到另一位姓梁的招商代理时,他却表示市场已经转手,他们只负责招商,不知道为何转行。
按照规划图,该市场将东西两个场地以及现有的铺位划分成19个区,除餐饮外共有12个不同类别的农副产品、日用品专区,地处农业大镇民众镇,又靠近繁忙的交通要道,是市场招商推广的主要优势。不过,目前民众镇的农场品都有较为固定的销售渠道,还有民众市场等作为流通中心,新建的批发市场是否有利可图还有待观察。
目前靠近中山城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在沙朗,属于较为传统的经营模式,果蔬类、水产类和副食类都分散在不同地点,尚未有综合性较强的批发市场出现。中山市蔬菜协会会长冯铨祥认为,新市场的加入对整个行业是件好事,中山的农产品流通还有发展空间,投资者完全可以靠引进专业人才来管理和经营,关键是新市场能不能与现有的进行错位竞争,突出优势谋求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