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亚一家叫做《WAtoday》(今日西澳)的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两拓加强对世界铁矿石市场的控制》的文章。其核心观点大致是说,(中国)铁矿石需求正在放缓,而两拓却在抓紧扩张产量,希望将铁矿石价格拉到足够低的水平,以迫使其他成本较高的竞争对手破产。该文进一步指出,之后,中国将成为价格承担者(Pricetaker),而三大矿山(加上Vale)为了控制全球产量(主动降价)损失的钱都会赚回来,“甚至更多”。
这种忧虑很有代表性,“中国是否会重新回到四大矿山的价格垄断中?”据《财新》总结了国内“钢铁业人士的普遍看法”称,“铁矿石价格走势还是由供需决定——四大矿山将高成本矿山挤出中国市场后,铁矿石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价格上涨是必然的——但铁矿石供不应求的局面很难出现,因为目前矿山的增产速度高于中国粗钢产量的增速。”
这场面着实吓人,中国钢铁行业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了价格拐点,三大矿山翻手为云,从“做多”改“做空”了,简直就是把全世界的钢铁产业链当球踢呀。笔者所供职的媒体干脆直接发出了“意欲何为”的质问。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到有关垄断研究的纸堆之中草草翻了翻,发现,还真不一定。道理很简单,咱们设身处地,假设看官今天就是必和必拓的CEO(首席执行官),去跟董事会讲这么一个故事,老板们,机会来啦!现在全世界就三家企业成本低,有一家跟咱们还是亲戚,你们跟力拓的CEO打个招呼,咱们一块扩产,把其他人都干掉,以后天下就是咱的了,想卖多少钱卖多少钱。股东听了会怎么想呢?如果我是股东,我就得问这么几个问题。
第一,我来问你,你要扩产把价格打下来干掉对手,倒不是不行。问题是,扩产的部分确实还有利润,但是既要投资,所有销量还要降价,这得多少钱呀?我不着急投资不降价多赚点钱,落袋为安不是更好吗?我也闹不清你到底要赔多少钱进去才能把别人干掉,你找俩会计给我弄个模型算个数,准不准谁知道?那人家竞争对手还能融资呢,天知道人家赔多少钱才会破产?万一没干掉咋办?我这不是自己掏钱补贴客户当雷锋还挨骂吗?
第二,就算你神机妙算,把中国矿山,甚至FMG什么都干掉,那人家公司是垮了,但是项目还在啊。看起来你是横行霸道,全世界的钱都盯着呢,你稍微一涨价,马上就有人把原来的项目开起来,铁路、港口都是现成的,之前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可能还没找到工作呢直接可以回来上班,花点小钱休整休整俩月就出矿,你敢涨价吗?你不敢涨,你之前投的钱多半打水漂。
总之,你这CEO太坑爹,得换!
以上当然是儿戏之言,但确实讲到了一个问题,要想通过降价挤出竞争对手,经济学有个名词,叫做“掠夺性定价”(predatorypricing),一般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就是降价赶出竞争对手;第二步就是猛涨价收回成本并获利。从理论上来讲,企业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利十分困难,即使真的可以挤出竞争对手,也只是对手公司破产了,但是项目的硬件、工人全都还在,一旦项目利润可期,马上就有新的企业家进来把项目重新开起来。对于铁矿石这样的大宗商品来讲,这个游戏代价很大,风险偏高,收益倒不是很确定。完全可以找一些更好的办法嘛!这样的办法有没有?有的,那就是收购。根据薛兆丰在《商业无边界》中提到,麦吉(J.S.McGee)在其1958年的论文“掠夺性销价:新泽西州标准石油案”论证,要扩大市场份额,也为了防止竞争对手卷土重来,企业家会选择收购而不是掠夺性定价。
在法律实践上,前述同一本书在谈到掠夺性定价这个话题时也指出,现实中所有针对掠夺性定价的反垄断诉讼,都是针对“企业低于成本销售迫使竞争对手亏损来退出市场”这种行为的,倒没见过谁真的获取垄断地位以后提价被告上法庭的。
现实中,企业要玩转“掠夺性定价”的困难还有很多,比如,CEO以下直到一线销售,考核都是业绩,可不是占有率,要玩“掠夺性定价”,公司考核体系怎么弄?恐怕要难倒所有HR(人力资源)。
所以,钢铁行业作为铁矿石的用户,供应商扩产永远是好事,反正你投资也投了,你不卖我就得卖别人,你卖我的竞争对手,他的供应商就得赔笑脸找我来,搞来搞去还是用户得利。
至于必然被提起的另一个话题,国产矿怎么办?国内企业投资的国外矿山怎么办?这个问题可不是今天产生的,而是从矿价在上涨大家都盼着矿价降的时候就存在了,投资的项目,回头看看当时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分析的怎么样吧。国产矿?关于这个事,笔者大概三四年前也写过文章了,有时间、有人关心的话,亦不妨老调重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