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避免海外恶性竞争的南北车合并传闻日前甚嚣尘上,这也牵出与高铁一起成为国家领导人外交名片的核电的变局猜想。
似乎一切并非空穴来风,10月31日,一位核电业内不愿具名人士向经济观察报透露,国家正在酝酿核电领域的新调整,南北车合并一事或成核电业的参照对象。
核电、高铁都是国家自去年以来力推走向海外的拳头产品,但也同样存在海外恶性竞争、内耗严重的问题,更有一位核电企业内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说,“眼下南北车合并,高铁走过的路,也是核电将要走的路”。
一石激起千层浪,然而多位业内专家对经济观察报强调,这仅处于设想阶段,离执行还有很长的距离,中国核电与高铁有相似也有不同,核电不会简单复制高铁的路线,而且由于核电复杂敏感性,这将是一次马拉松之战。所以,到底核电变革将走向何方、何时有新进展依然未知。
核电将迎变局?
10月27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及旗下上市公司股票均同时停牌,晚间均发布公告称“拟筹划重大事项”,这被外界解读为南北车合并前的准备,巧合的是,同一天,李克强总理在京会见捷克总统泽曼时依然提到了核电、高铁等的合作设想,这并非第一次了,自去年至今习近平、李克强海外访问曾多次向被访问国“推销”中国核电和高铁。
让人关注的是,10月24日,国务院会议上强调要对核电等领域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资可以参与一些核电项目。此举用意之一被看作是为核电出海做准备的一步棋。
一位核电业内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说,核电引入民资可以从两方面去想,一是民资参与到项目投资,这块要实现近期难度较大,需要一定时间;二是让民资更积极投入核电设备,不仅体现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也是核电将来走出去的“臂膀”。后者则更容易实现。
而在南北车合并的消息被进一步求证的情况下,核电领域的格局调整传闻再起。
一位核电企业内部人士表示,高铁与核电都是国家力推走出去的行业,而且两者都存在海外恶性竞争、内耗严重的情况。南北车合并一事将成为核电的参照对象。
追溯高铁和核电的发展轨迹。2000年原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被分拆为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并划归国资委管理,至今14年过去了,拆分时增强竞争的诉求在如今却变为形成海外竞争合力的诉求。而中国核电领域至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同样是为了增强竞争,历史悠远的中核集团(下称中核)于1999年作为中央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的一部分而正式成立,规模和实力排在中核之后的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于1994年成立,作为中国核电技术引进主体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则成立于2007年,今年被传正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进行重组。增强竞争之下,三者之间在国外恶性竞争,甚至引起国家领导人大怒拍桌子。
不过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核能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叶奇蓁告诉经济观察报,核电与高铁大有不同,高铁各方面已然成熟,核电牵扯到技术、政治等诸多因素,更加复杂敏感。
似乎核电领域并不能简单复制高铁的“南北车合并”的路子,那么又如何在海外让核电巨头们从“窝里斗”到形成竞争合力?
上述核电业内人士对经济观察报透露,在中核、中广核以及国核技等公司之上,国家未来可能将设立一个总公司,统一管理海外扩张,包括项目竞标、合作谈判以及项目建设等一切海外业务,而在国内几大核电企业依然独立运营互不干涉。这便可达到与南北车合并一样的目的,又兼顾核电自身特点而难以将几大企业整合在一起的现实。
但是一位业内专家表示,中核、中广核以及国核技都想把自己技术推出去,国家在这方面如何选择也难有定论。未来如何化解海外“窝里斗”情况,不是单纯成立一个总公司那么简单。
出海多年内耗严重
正如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的话,“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核电出海的经济意义颇为显著,而更高层面的政治意义也不容小觑。所以核电与高铁一起,成为中国近年来走向海外的“两大拳头产品”。
然而,与高铁极为类似,多年来中核、中广核以及“后起之秀”国核技不仅在国内竞争激烈,在国外也存在恶性竞争、内耗严重的局面。
中国核电业发展30多年了,目前中国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海外斩获却是寥寥,此前已经建设的项目仅限于巴基斯坦的恰西玛核电站,而且该项目还被外界打上政府援建项目标签,与纯粹市场化项目区别开来。
最新的消息是,中广核在罗马尼亚谈判有了新进展,今年10月14日,罗马尼亚政府部际核电项目“谈判委员会”正式宣布:中广核成为罗马尼亚Cernavoda核电站3、4号机组项目的“最终投资者”。这离最初两者谈判已经四年多了。
然而一位核电企业内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称,大家都在努力“出海”,但是至今乏有成功案例,包括罗马尼亚的项目也没有最终敲定。
失败的案例却不胜枚举。竞标核电项目能否成功虽然涉及政治、技术、市场等多重因素,但这与核电企业间早前海外互相恶性竞争依然脱不开关系。
2012年土耳其黑海之滨的一个200多亿美元核电项目,还有南非一个1600多兆瓦核电站项目,在中国核电企业最初都很有希望的情况下,最终花落日本企业和俄罗斯企业。
尤其是2012年竞购英国地平线项目时,中广核和国核技二者分别组团参与竞购。其中,中广核与法国阿海珐公司联手,国核技则与美国西屋电气搭档参与竞购。最后两者均未获得该项目,这被外界解读为争锋三代核电技术而“窝里斗”。如今中广核在手三代技术的是ACPR1000+、国核技是CAP1400、中核是ACP1000。“中核、中广核和国核技,三家都想把自己的技术推出去,但是市场很有限,仅有英国、土耳其、南非等地可供群雄角逐,所以企业们经常撞车甚至掐架,也不可避免了。”一位核电企业内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现实是,多年来中国曾多方努力使几大核电巨头在海外市场上“拧成一股绳”,但是收效甚微。
近年来,三大核电公司各有海外侧重区域。中广核主要是英国、罗马尼亚、乌克兰,还包括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中核则为阿根廷、非洲;国核技重点则是南非和巴西。
而且今年8月国家能源局力推的中核的ACP1000和中广核的ACPR1000+两项技术融合优化而成的“华龙一号”通过审核,这在当时被看作原来各自为政的企业出海技术将逐渐走向统一的标志。与此同时,今年初,中核、中广核以及国核技发起并有14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的中国核电产业联盟成立。近年来国家层面外交形势对外推销核电,对核电走出去也非常有利。“不过直到目前几个核电企业依然在各自卖力争取海外项目,并未真正形成合力。”一位核电企业内部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