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地调局地科院资源所承担的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德兴铜矿及生产过程中Re等元素分布规律研究”近日在京通过中期评估并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
该项目以德兴铜矿及生产过程(包括浮选过程与堆浸过程)中的Re、Co、Au、Ag等共(伴)生元素为研究对象,旨在查明德兴铜矿及铜精矿生产与低品位矿石堆浸过程中Re等有用元素的分布规律,为矿山生产过程中元素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矿山现有堆浸与浮选生产工艺的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项目组采集样品3.9吨、共906件,对德兴铜矿原矿和尾矿的重-磁选工艺进行了研究,获得样品60件;确定了原矿不同蚀变带及生产过程中各类样品的矿物种类、所占比例以及重要共伴生元素的含量。他们还借助扫描电镜与电子探针手段,首次在德兴铜矿发现含铼白钨矿、含银独居石、含银磷灰石、含钴磷钇矿等矿物,极大丰富了元素寄主矿物种类,为矿产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浮选工艺矿物学的精细化研究与样品化学分析测试结果表明:Au和Ag含量在浮选流程中变化总体具有一致性,Au与Ag在含Cu的硫化物中的品位最高;Co在硫精矿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到207.5×10-6左右;Re的含量在钼精矿最高,平均值371.42×10-6。项目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艺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根据不同堆浸程度样品的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表明:可以考虑回收Cu的同时回收Mo与Co;堆浸废矿石储量巨大,堆浸场低品位Au与Ag矿石的回收利用具有很大前景;堆浸场Re元素含量很低,回收利用价值很低。
项目组发现,采用重-超强磁选矿技术路线最终可使银的含量富集20~50倍左右。与浮选法相比,该技术路线具有节能环保,显著降低生产成本的优势,同时易于后续的综合处理与复垦,降低尾矿坝的环境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