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资源需求的不断高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通过在海外兼并、入股或全资购买等方式,投资海外资源能源性企业,进行全球性的战略布局。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和思路肯定没错,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不少国有企业“交学费买教训”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据媒体援引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王家华的话说,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统计,矿业海外并购项目的失败率近八成。而加拿大几位矿业界人士也对笔者说,中国在加拿大的矿业投资失败率应该在90%以上。
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与西方企业同台竞争,遭遇坎坷和交些学费是正常的,但如果投资失败率太高,则需要进行认真反思,尤其不要重复交学费,不能让西方人见到中国投资者就有一种“钱多人傻”的暗喜,毕竟中国国有企业的钱也是纳税人的钱。
加拿大矿业资源丰富,来这里投资的中国企业大小约有二、三百家。一些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认为,中国企业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即深入当地,了解情况,熟悉当地文化和法律法规,争取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
那么,如何才能既“走出去”又“走进去”呢?
一些业内专家建议,首先,来加拿大投资的中国国企要去掉“当老大”、“绝对控股”的心态。中国企业来加拿大投资当地公司,总想要控股,占51%以上的股份,觉得这样才安全。实际上这样对该企业的管理并不利。事实证明,一些当地矿业公司被中国企业控股后利润持续下滑,这与中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在当地“水土不服”有很大关系。此外,中国企业控股当地某家公司后,派人过来管理,又往往受国内总公司的掣肘,管理脱节,甚至发生内部争权夺利,最后企业亏损,国有资产流失。如果开始只参股10%到20%,先慢慢介入西方公司的日常运作,学习和掌握西方的游戏规则,然后再逐步提高公司股份的占有比例,这样稳扎稳打,可以减少投资风险。
其次,要熟悉当地企业的运作条件和环保限制等因素。矿业的运营多数都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环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譬如一个矿区,只看投入产出比,觉得会盈利,但购买后可能发现该公司还有许多隐性成本没算进去,譬如环境评估、运输能力、矿区附近土著居民的要价等,如果把这些成本也算进去后,很可能是得不偿失,不赚反亏。
第三,要了解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社区。中国企业到西方投资后,派过来的高管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不注重文化差异和东西方经营理念的不同,拿国内那套“讲人情关系”、“走上层路线”的方式与西方人打交道,很容易产生误会甚至沟通障碍,与当地社会格格不入。不少中国企业钱没少花,还增加了当地的税收和就业率,却遭到当地居民的反感和讨厌,等于两头不讨好。如果能虚心了解当地民情和文化,积极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甚至主动赞助一些文化或慈善活动,则会赢得当地居民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第四,要尽量让经营管理本土化。有些企业高管来加拿大投资时,喜欢拿国内的那套经验用在国外的企业运营和管理上,不懂装懂或自以为是,结果吃亏上当。一些高管在购买股权上不惜高价,但在聘用当地会计师、律师和咨询师方面却又小气得很,觉得这些花费没必要。他们不知道在国外经营管理,开矿办厂,实际过程中有许多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有一些看不见的“陷阱”,如果能聘用当地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指出注意事项,参与部分管理,就可以绕开一些隐性的“陷阱”,甚至避免官司,在“走出去”的道路上更加顺畅。
另外,西方一些公司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有恐惧症,担心国有企业是国家机构,因此设了不少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与其逼迫西方政府接受中国大型国企,不如鼓励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先走出去,他们更注重投资效益,经营手段更加灵活,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排头兵和排雷兵,为更多企业走出去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