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来,布伦特原油从115美元开始小幅下调,进入到10月,油价加速下跌至目前的60美元。一时间,各大机构纷纷发表报告下调明年油价的价格预期。
回顾人类文明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本质就是对能源利用的技术进步和替代,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学会了用煤炭为燃料,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来替代人力,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我们学会了发电,并且发明了内燃机,自此,石油这个化工原料,作为交通运输的最主要动力来源,开始了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巨大历史征程,一直到今天,依然保持着全球能源消费的决定性地位。相比其他的燃料(煤炭、天然气),便于输送,单位热值高,便于加工和处理等优势让它在运输、化工领域广泛应用。2013年,全球原油的贸易总量为206亿桶,对应贸易额在2.06万亿美金。原油,以其在全球无可替代的应用和巨大的贸易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战略争夺要点。因此我们看到了富裕却又动荡的中东,看到了以输出能源换取话语权的俄罗斯,看到了重振所谓“高污染”化工业的美国。
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供需才是影响价格的最核心因素。2012年,全球原油市场的普遍观点是,随着北美非常规能源的开发(北美页岩油、加拿大油砂等等),原油市场供给端的增速将快于需求端增速,未来油价进入到一个下行通道,并且到2015年,原油的合理波动区间在80美金。为什么是80美金呢?因为这已经接近了原油的最高开采成本,低于这个价格,油企将会考虑放慢甚至缩减石油开采的计划,使得供需实现一个动态的平衡。
2012年6月底,受对未来供需的悲观预期,布伦特原油跌至了88美元,随后反弹,接着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在90-110美元这个区间波动。一直到今年的三季度,油价才再次出现趋势性的下跌,并一口气跌到了2009年6月的水平。
商品的价格长期是由供需决定的,即使是石油也不能例外。这三年来油价的走势,似乎非常客观的印证了这一点,经济规律这个无形的手,还是让油价回归到了合理的位置。
但是,为什么市场早在2012年就预期到了供需的变化,而石油价格却还是在100美元以上的高位运行了两年多的时间。供需之外,地缘政治是这几年油价维持在高位的最主要原因,它们通过影响全球石油阶段性供给,来影响原油的价格。而正是这2年原油的高位,让美国的页岩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美国已经成为单日新增产量最大的国家,历史上只有沙特曾经超越过这个记录。进入到2014年的下半年,中东此前爆发的政治问题逐渐解决,停产的油田恢复供应,被抑制的供给端开始充分的释放。价格的下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
奇怪的是,在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将油价稳定在100美元的沙特,却在油价跌破80美元后继续开足马力生产,并且宣称目前的油价合适,不会考虑减产。OPEC这个历史上协同性极强的油价联盟,似乎在这一次的下跌中,也面临着是否限产保价的分歧。不过我们可以看看这么一些事实。原油自从到达100美元以后,在全球能源消费当中的占比就逐年下降,天然气成为增长最快的能源,而发达国家纷纷加快了新的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进程,核能、风能、太阳能、锂电等等,大家都默契的去寻找替代原油这种高价能源的方式,并降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而原油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产油区域已经难有大量的新增产能,原油供给端的增长来自于南北非、来自于海洋、来自于非常规的油砂和页岩。新兴的采油区域已经极大地挑战了沙特为代表的OPEC区域的话语权。外有新能源虎视眈眈,内有非常规油气挑战权威,内忧外患之际,沙特想维持原油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同时也维持自身在原油格局中的优势,压低油价,似乎是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了。勒紧裤腰带生产,也给沙特带来了一些的好消息,全球油企纷纷缩减资本开支,各种油田开发计划被停滞,高成本区域面临减产,供给端似乎在走向更为理性的一面。
更值得庆幸的是,油价的下跌,给高度依赖原油进口的中国制造业带来一丝喘息之机。交通运输、化工,这类对油价成本高度敏感的产业,有望在这次油价下跌到位后,迎来整个盈利水平的系统性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