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两年前,太原钢铁集团在与众多国际钢企的同台竞标中最后胜出,成为港珠澳大桥双向不锈钢螺纹钢筋的四个标段中独中三标的企业。在这个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中,太钢集团不仅用自己的产品,也用自己的服务征服了世界。
全长近50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跨海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2016年建成后,将把珠海、澳门到香港的陆路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45分钟。这座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设计寿命120年,使用太钢研发的双向不锈钢螺纹钢筋就达到8000多吨。
从珠海市区乘船一个小时,抵达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段,这里六个桥墩使用不锈钢筋3200多吨。这是一个正在施工中的辅助桥墩,由于马上要进行浇铸,270吨的不锈钢筋用量看起来并不明显,而事实上,这个桥墩的不锈钢钢筋与普通碳钢钢筋的配比是1比1,不锈钢主要被使用在承台的四周。
港珠澳大桥横跨零丁洋,海水中的氯盐含量高达3.5%,超过国内其它海域,而且高温、高湿,日照时间长,腐蚀环境严苛,在美国每年因为钢筋腐蚀就有近200座桥梁倒塌,寿命还不足20年,所以工程师们必须要找到一种强度高、耐腐蚀的不锈钢筋。在国内桥梁建筑史上,从来没有用过不锈钢筋,更找不到这样的生产企业。
距离珠海两千公里之外,太钢这个国内钢铁行业的大咖,早在2009年港珠澳大桥开建之初,就已经嗅到商机,但在投标之前,他们必须要拿到一个通行证,这就是英国的CARES认证。英国CARES认证是钢铁行业的最高标准,也是太钢技术中心高工王辉绵和团队确立的新高度。每平方厘米受力500公斤,还要通过500万次的疲劳测试,起初这两个指标似乎有些高不可攀。
通过对螺纹肋高和倾斜角度的不断微调,对生产工艺中速度、温度的细致拿捏,两年下来,不锈钢筋通过了北京专业机构的疲劳测试,大功告成。但新的问题接踵而来,按设计,不锈钢筋需要这样的连接套筒相连,而连接套筒一直是建筑行业的事,钢铁行业从未涉足。他们又开始联系国内生产碳钢套筒的厂家,尝试做不锈钢套筒。
反复周折,太钢集团技术中心教授级高工王辉绵的团队终于找到了制定标准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门设计出特殊刀具,加工出了达标的不锈钢筋套筒,赶在港珠澳大桥竞标之前通过英国CARES认证。2012年12月,太钢与众多国际钢企同台竞标港珠澳大桥工程,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港珠澳大桥分为大陆段与香港段,而香港有两座大桥使用过进口不锈钢筋,国外企业在竞争中先有了业绩优势,但最终还是赢在了服务。
曹姣婵,太钢营销部业务经理,这四年来她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按照港珠澳大桥不同阶段的施工需求设计出阶段性的最佳销售方案,从来只卖产品的钢铁大咖,这回卖起了服务,而且是“管家式”的精细化服务。
太钢集团董事、太钢不锈副总经理高建兵说:大家可能会认为,钢铁厂就是卖钢铁产品的,其实不然,应该说确实卖的是一种量身订造的服务,用户需要的是一种服务,一种产品的服务。实际上很多订单的获取,并不是靠一时的努力,主要是一种文化的沉淀,这么多年以来,太钢一直把这种创新服务放在我们理念中。
选对一个产品很重要,打造一个好产品更重要。从世界上第一条工序集成度最全最高的不锈钢冷连轧生产线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硅钢冷连轧生产线,从高端碳纤维生产线到高性能水处理膜材料研发制造,从钢铁产品到新型材料,太钢进行着全方位的创新与创造。
从中国第一炉不锈钢,做到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小到家具、硬币,大到核电站、三峡大坝、航天工程,从单一卖产品到成套卖服务,在太钢人眼里,有了创新就能在钢铁行业萧瑟过冬的时候实现自己的逆势飞扬。太钢始终在强调三个“第一”——首发、首创和首用,他们用独特眼光发现一个创新点,用技术实力来做好这个创新点。实际上在技术创新之外,从品牌、企业组织、商业模式,一直到思维和体制的不断创新,都在激发着太钢的创造活力。企业的创造力代表着国家的创造力,太钢的生动实践,将把这个篇章浓墨重彩地书写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