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软将关闭北京和东莞的诺基亚手机工厂,生产设备转运越南,也就是将放弃在中国投资,到越南投资。不光是微软,最近几年,大批的制造业撤离中国,迁往东南亚以及印度等地。这种情况将使中国制造业面临重创。
中国虽暂时仍是“全球制造工厂”,但未来危机重重。在欧美制造业回流,发动工业4.0的产业升级运动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最大挑战是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局,在高端领域,中国的产业升级,受到欧美的阻击;在低端领域,越南、印度等国的崛起,将挑战中国的传统优势。
中美产业互补,给予中国崛起强大的助力。但目前形势逐步发生了变化。当中国逐步崛起,不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并谋求产业升级的时候,中国就被美国视为潜在的对手,正如当年美日之间一样。
在高新技术行业,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最先进的航天工业,已经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十年以上,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手中。而在新兴的电动车、太阳能等领域,核心技术亦在美、德、日等国。在目前世界性的主流的大众制造业领域,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中国企业在大众制造领域,也是大而不强。
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家电行业,核心的技术却在美国和日韩,甚至在LED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全面受制于日韩,比如三星、索尼几乎成为中国家电企业无法翻越的大山。在汽车领域,中国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但市场上的高档汽车几乎都是德国货,核心技术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手中。
在中国无数的工厂中,正在运转的、性能最良好的机器,也许是来自美国或者德国;各种热火朝天的工程基建,我们可发现日立、神钢、现代、大宇等品牌,这些挖掘机和起重机等是来自日本和韩国。
在高端产业领域和主流产业,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受到核心技术的制约,短期内将难以实现。同时,随着中国逐步“暴露”的实力,全球巨头对于中国企业将逐步产生戒心,从以前的合作伙伴,变为直接的竞争对手,正如当年欧美企业对待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企业一样。曾经作为戴尔配件商的宏基,现在已经成为戴尔的眼中钉。未来,在汽车领域,中国本土的企业巨头,或将成为“欧美师傅”的眼中钉。
目前,中国在全球中影响最大的产业主要集中在以鞋袜、打火机、缝纫机为代表的非主流行业,其特点是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而在低端领域,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其优势已经逐步弱化,并逐步被亚洲其他国家所取代。印度与中国的龙象之争,一直为全球广为关注。同为金砖四国,印度的劳动力价格比之中国更有优势。在近几年的中国纺织业的危机中,印度纺织企业乘虚而入,成为世界第二纺织大国,对于中国纺织产业形成巨大威胁。而在玩具市场,很多欧美玩具商,已经将印度看做中国的替代者。甚至在农业方面,印度也在部分领域侵蚀着中国市场。比如在东南亚的印尼,当中国的大蒜价格暴涨的时候,印度大蒜乘机大举登陆,成为中国大蒜有力的竞争者。因为语言和文化优势,印度在低端服务业方面,还具有中国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IMB、微软等企业的亚洲服务中心,均设在印度。
甚至很多中国本土企业也开始了战略转移。很多广东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越南。美的、格力、格兰仕等知名制造企业均有越南投资计划。
可以说,在高端领域,中国企业受到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阻击,而在低端领域,中国将受到印度等后发国家的追赶。中国的产业升级,难以在外部竞争中实现,而目前唯一的出口,在于造就庞大的内需市场。
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困境,并非制造业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在结构上出了问题。由于贫富分化严重,中国以穷国之资竟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大国,这是不正常的。而在另一端,则是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所构成的低端消费市场。在此中间,大众消费,或者说“中端消费”则严重匮乏。
第三产业往往与高新技术以及制度优势有很大关联。这两个方面,恰恰是中国的短板。如在电信服务领域,中国的技术不及欧美,无法在世界主流市场拥有强势市场。还有金融行业,制度创新非常重要,中国纵然有世界上市值最大的银行,但却无法称为世界性银行。中国仍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下端。
由此,第三产业的全球布局,中国短期内无法改变。而中国最大的机会,其实仍然在制造业。中国拥有广阔的大陆市场,但由于国民收入偏低,导致低端消费流行。未来,中国将从低端消费过渡到大众消费,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对基本工业品的大量需求,这种趋势,注定了制造业在中国大有可为。此外,虽然现在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均占据主导地位,但各大强国崛起之初却无不以制造业立国。英国在19世纪中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欧洲的60%,全球的45%;美国在二战结束初期最强盛的时候,工业占全球的53.4%。今天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其工业占比也仅为全球的20%。
而今的美国,不仅其服务业雄踞全球之巅,制造业亦为全球前三。更为难得的是,美国还是全球第一大农业国。合理的经济结构,使美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抗压能力,这也是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而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国那样衰落的原因。
目前,中国充分的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制造业在所有产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若缺少制造业攻坚的耐心而欲实现跨越式发展,可能不仅第三产业难以后来居上,目前“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亦将失去,最后沦落到夹心饼干式的两难境地。就此而言,除中心城市外,中国多数的一般城市,恐怕仍然需要以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为辅助,最后逐步达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平衡。
而目前破局最大的希望在于内需的振兴。中端阶层、大众工业、大众消费,方为中国强盛久远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