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业界誉为“世界最清洁钢厂”;被工信部树为钢厂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典型、“全国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短短6年时间,前来参观考察的人数接近10万人次……河北钢铁集团(以下简称河钢)绿色发展品牌魅力的背后,有着哪些值得借鉴的举措?又能给钢铁同行哪些有益的启示?
视环境为企业的“生命线”
在河钢厂区,看不见烟气外溢,听不到机器运转的噪音,地上无尘、花草无灰、绿树掩映、空气清新,如同一个大花园,眼前一幕幕,无不颠覆着人们对钢铁厂的印象。
作为传统重工业企业,河钢是如何做到厂区如花园的?
“身为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带头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使命。”河钢董事长于勇说,环境是企业的“生命线”,绝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把污染转嫁给社会。一流环境面貌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担当。
“宁可牺牲产量、牺牲效益也绝不牺牲环境”,“不能把市场不好作为降低环保标准的借口和理由”,翻阅河钢的大事记不难发现,河钢在全国率先淘汰炼铁产能560多万吨、炼钢产能300万吨,按国家产业政策标准提前一年全部淘汰落后产能,相当于淘汰掉一个大型钢铁企业。尽管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市场考验,河钢仍然保持了环保项目不减、环保投入不减,吨钢环保投资和环保运行成本两项硬指标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一大批实现清洁化、节能化的主体装备改造完成,全面夯实了河钢绿色发展的装备基础。近年来,一大批节能减排项目在河钢逐步建成投用,华北最大的水处理中心以及亚洲最大规模的全封闭机械化原料厂、矿山帷幕注浆堵水工程的实施,让水更净、天更蓝、山更美。利用拆迁旧址植绿布景,河钢厂区绿地面积新增一倍,达到4189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发挥了重要的城市“绿肺”功能。这一对外开放的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变化的不止是企业环境,职工的思想习惯也在悄然变化:过去宁愿从厂区外面绕远路,也不愿从厂区里面穿近道。现在,职工在园林式的厂区中拍摄婚纱照已成为了时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环境”,“像对待生产事故一样对待环保事故”,“像对待产量一样对待能源”,真正实现了环境第一、能源第一的转变。
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
走进河钢,人们常常好奇,昔日的浓烟去哪儿了?蒸汽又去哪儿了?
在河钢的能源管控中心,屏幕上一个个跃动的数据会给出答案。焦炉、转炉、高炉煤气和余热蒸汽,通过cdq(干熄焦)、ccpp(燃气蒸汽联合发电)、trt(高炉煤气余压发电)等世界钢铁行业领先的节能技术,变成了企业新的能量源。
“节能环保不是企业的包袱,而是财富。”“环保问题实质是资源和能源利用问题。”与于勇话语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河钢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实实在在享受到节能环保带来的“红利”。
在河钢,“还原钢铁绿色制造本来面貌”,深化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以能源、水资源、固体废物“循环圈”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在国内首推能源成本管理,建成5个能源管控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动态控制,实现能源管理到班组、工序和产品批次;通过采用大量国际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二次能源全部实现综合利用。炼一吨钢不但不消耗能源,还能赚回来30公斤标煤。
不仅如此,河钢还充分发挥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消纳社会废弃物“三大功能”,为城市制造“绿色”。其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从2009年的0.95%提升到2013年的1.39%;率先全面停止生产二级钢筋,研发的“高强、长寿、耐蚀、轻量化”钢材产品,有力带动了下游用钢产业的绿色转型;以清洁能源服务城市居民,将城市中水深度处理后作为生产补充水源,核心企业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新水“零”购入、废水“零”排放;利用工业余热为城市提供住宅生活采暖面积达1200多万平方米,供应20多万户城市居民管道用煤气,促进了钢厂与城市的和谐共存。
资料显示,目前,河钢自发电比例超过60%,一年自发电量1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一座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居民一年的用电量;吨钢耗新水降至3.13方,六年累计节约用水量,相当于百万人口城市一年的用水量;所回收的能源占到总能耗的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