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李克强总理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中哈产能合作计划。2015年3月27日,李克强与哈总理马西莫夫再次相见并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涵盖广泛领域的33份产能合作文件,涉及钢铁、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炼油、水电、汽车等领域,总金额达到236亿美元。4月29日,李克强同阿尔及利亚总理塞拉勒举行会谈时就中方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建材等领域同阿方开展产能合作达成了共识。
为什么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产能合作受到热烈欢迎?关键是产能合作被注入了合作、互惠的内涵,这使合作的含金量大为提高。
在中国工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方提出的产能合作是一揽子、系列化的通盘考虑,即走出去的不仅仅是产能,更是资本、装备、技术、人才,乃至标准的跟进。因此,中国钢铁工业“走出去”不仅要关注产能合作,更应注重产业合作。
一提到过剩产能,似乎就意味着高耗能和高污染,而李克强在谈到中国产能输出时一直强调,不只是“富余”的产能,更要是“高水平、优质”的产能;不光是产能输出,还要连带装备输出;甚至要帮助当地建厂、培训,带动当地就业。
如果钢铁行业“走出去”仅仅是产能的输出、产能的合作,那么,钢铁企业“走出去”以后,就仅能在当地生产产品。这样无法与当地产业形成配合默契、连接紧密的产业链,仅把“走出去”看作是化解过剩产能的渠道。同时,由于当地上下游产业没有得到广泛发展和大幅度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的产品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收益。就如一辆车子,链条不强,动力不足,又怎会走远?更进一步,产业合作相对于产能合作更容易被双方接受,因为产业合作是以双赢为合作基础的,产业链条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当地工业结构不断完备和提高优化的过程。因此,在产能合作的基础上,建议多考虑产业合作。
其中内涵:第一,钢铁行业“走出去”的一定是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装备,而不是普通的、落后的东西;第二,钢铁行业“走出去”开展的合作涉及的应该是符合当地需要的产品和产业。如果上升到国家产业层面,那么这种合作既能解决企业向外发展的问题,又能解决当地产业的形成问题、提升问题和部分就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