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此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发挥更大作用。然而,在今年两度降息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为突出。
在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SIIFC)发起召开的“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创新”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表示,当前实际利率已经升至2008年来最高点,对工业企业形成进一步压力,需要金融体系更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透露,年内银行的存贷比考核指标有望转为监测指标,这不但将利好银行业,也有望缓解实体经济压力。
张承惠:实际利率水平已飙至2008年来最高点
张承惠表示:“过去6个月央行三次降息,但是目前实际利率水平已经飙升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点。在实际利率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对工业企业形成了进一步压力。”
就具体数据来看,张承惠指出:“今年一季度工业利润是下降了2.7%,全行业的利率水平约1.25万亿。如果说按照平均贷款利率6.58%来计算,企业大概今年需要支付5万亿的利息,按实际利率水平来算恐怕要达到8万亿,而2014年全年的供应企业利润还不到6.5万亿,这对企业来说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其实,若要扭转上述局面,首先就需要金融体系更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张承惠也提出了三大注意事项。
首先,要界定或重新界定和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经营活动以及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的过度管束;减少央行和政府对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的“过度关怀”。
第二,需要推进正规金融体制改革。“从现在改革的路线可以看出,恐怕就是从体制外的突破,体制内利益比较固化,改革难度比较大。体制外突破有很多,如P2P、众筹、民营银行。”
此外,要加快监管体系机制改革。张承惠强调:“按照现有‘一行三会’监管协调的模式,是一种协调效率比较低、成本很高的模式,不能解决目前监管空白、监管重叠、监管过度等一些弊端。所以如果不能下决心去克服部门利益的障碍,重塑一个有效率的金融监管体制,下一步金融改革很难推进。”
连平:存贷比年内有望转为监测指标
对于高企的企业融资成本,连平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症结在于——银行业的结构不合理、银行业的体系中存在不足。此外,未来银行存贷比考核指标的去除也或将利好实体经济。
连平指出,目前中国缺少一个比较发达的小微企业融资小型金融机构的体系,同时还缺乏一个小型的政策性银行体系。
当被问及当下备受瞩目的存贷比问题时,连平表示:“我在2月份也参加了国务院法制办的一次会议,该事项已经很明确向前推进了,估计快的话就在年内单独修法,把存贷比考核的指标改为监测指标,这样银行在存款方面的压力就减轻。”
他表示,通常为了要达标而拉进来的存款边际成本往往很高,因此取消存贷比不但利好银行,对整个市场都有好处。
其实,存贷比监管的出台有相应的时代背景。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过热的状态,通货膨胀率高涨,而陆续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扩张冲动强烈,可能会助长经济泡沫,积累经济风险,因此适时出台调控政策顺应当时的时代需求。相较之下,当前的经济形势已经有所转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