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6月1日)下午,据外媒报道称,央行针对特定银行进行了PSL(抵押补充贷款)操作,以提供基础货币,本次PSL利率降至3.1%。
对此,某交易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此次PSL是针对国开行,规模达到万亿。
而在上周四,有消息称,央行近期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总操作量逾千亿元人民币。
不过,截至记者发稿,以上消息并未得到央行、国开行及有关机构的权威回复。
分析人士认为,对流动性进行一收一放操作,显示出央行对资金期限的调控思路是收短放长,以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运行之中。
本次PSL利率降至3.1%
如果传闻属实,这是PSL工具创设后的第二次使用,第一次使用该工具是在去年7月,央行给国开行投放了1万亿PSL,当时的利率定为4.5%。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期资金市场利率普遍下行,PSL此次利率也随之走低至3.1%。
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结合上周央行针对大行的定向正回购,可以看出央行正在进行“收短放长”的扭曲操作,通过回收短期流动性,转而提供低利率、长期限的资金,来压低债券市场长端利率,进而传导至其他融资渠道,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同时,也应有配合新一轮地方债置换的考虑。
针对上周有消息称,央行向部分机构进行定向正回购,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李奇霖称,定向正回购是资金面宽松的结果,而非央行主动紧缩。申请定向正回购是因为部分机构超储太高,在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回落背景下,资金无处可去。
随着央行近一轮的降息与降准政策实施,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目前相当宽松。5月20日,隔夜Shibor报1.032,创下5年以来的最低值。
在此背景下,央行收回一部分短期流动性,并不表示货币政策方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刘东亮分析认为,“可以认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重心已经发生调整,MLF(中期借贷便利)等(中)短期流动性工具将退化为战术手段,PSL以及其他形式的长期流动性工具将成为战略手段,只有提供期限足够长,成本足够低的负债来源,银行才有可能将资金用于投放贷款或配置长久期债券,否则资金将像5月份那样滞留在货币市场。”
仅靠宽松的流动性还不够
上周五,央行在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5)》中称,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经济风险显现,全社会债务水平仍在上升。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定向调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此外,还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近一年来,尽管央行已经通过降息和降准操作来引导货币市场资金利率下行,以引导实体经济获得更多低利率的贷款,但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说,由于实体经济不振,资产质量压力大增,合适的贷款对象难以寻觅,因此反而出现了大行向央行要求正回购的现象。
“宽松的流动性在经济企稳过程中是必须的,但仅靠宽松的流动性并不能帮助经济转好。”某机构宏观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我国资金和资源配置结构的扭曲,使得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不通畅,货币政策对拉动经济的贡献边际效应明显变弱,在这种情况下,投放PSL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调节手段,将引导资金进入更多长期的项目,未来央行可能会开发更多的工具,以提供中长期资金。
针对PSL操作,民生证券也在昨日点评表示,外汇占款收缩,基础缺口亟需补充。PSL属长线资金,一方面可以补充外汇占款留下的基础货币缺口,另一方面可降低特定领域(过去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融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