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当日一早一场倾盆大雨洗劫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在上海松林路附近的一处咖啡馆内,一家中型铜管加工贸易企业负责人梁峰(化名)的心情也似这雨天一般。他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融资变得难上加难。”
“我们是做铜电缆线的,下游客户还比较稳定,有几个国有企业单子,销售虽有回落,但还能维持。”梁峰说。不过,此前一季度末,银行信贷经理劝说他归还一部分贷款,并承诺再贷还给他,但一个多月后,该经理并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并未放贷给他。
“这很正常。”上海一家股份制银行一支行副行长郭伟(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我们整个支行目前涉及大宗商品融资的贷款只有两笔,都是老客户,新客户已经不做了,老客户新增贷款也不再批了。”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挫,融资困难已经成了该行业的痛点。
普遍抽贷
而在大宗商品圈子内,银行抽贷的现象并不罕见。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钢铁处处长徐文立在“2015铁矿石国际市场研讨会”上曾表示,2014年唐山地区商业银行对钢铁企业抽贷93亿元。中钢协常务副会长朱继民早前也在中钢协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2014年国务院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从企业反映的情况看,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缓解。2014年,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银行借款同比增长0.28%,但财务费用同比增长20.58%。朱继民称,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抽贷后再贷的情况下利率上升,特别是有些银行采取“一刀切”做法,不断抽贷、压贷,使企业资金十分紧张,一些企业甚至面临经营风险。
分析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3日,铁矿石价格跌至每吨46.7美元的6年半最低点,价格暴跌让铁矿石行业融资也比较困难。”进入2015年,资金紧张、融资难的问题已经从钢材、铁矿石等行业蔓延到有色金属、橡胶、农产品等行业。
近日,山东省供销系统的两家大型企业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山东农资”)和山东省棉麻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棉麻”)陷入互保危机,前者为山东省最大的农资流通企业,后者为山东省最大的棉花流通企业,共有职工5000人,两家企业无法及时偿付的银行违约贷款共计405174万元,仅山东省农发行的贷款风险敞口高达9亿多元,并引发20多家债权银行闻风抽贷,此外还有多家企业参与了上述贷款的互保、联保。
据媒体报道,由11家债权银行联合向山东省政府提交《关于山东省供销社下属企业资金风险问题的紧急报告》(下称《紧急报告》)指出上述企业在各家银行的授信出现重大风险预警,要求省有关金融管理部门化解金融风险,协调处理债务偿还问题。
目前,山东省政府已协调有关方面积极为企业筹措过桥资金外,并要求农资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行使和履行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求企业制订瘦身方案,优化股权结构并适时引进战略投资者,降低管理和财务成本等。
而在银行方面,山东省金融办要求各银行做好企业到期贷款的续贷工作,不抽贷、压贷、缓贷,维持现有信贷规模,用足用好循环贷款、借新还旧等政策,保障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另外,还要求银行对企业主动让利,尽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待,不收取财务顾问费等。
分析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宗商品牛市结束后,融资一直趋紧,去年6月‘青岛港事件’的爆发让银行对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警惕性更高,此后银行加速收缩贸易融资业务。”
所谓“青岛港事件”是指2014年上半年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港”)卷入的系列贸易融资案件。青岛港于2014年6月6日在中国香港地区的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然而,就在上市前夕,该港口企业所在地的“德正系”60余家关联公司被曝出涉嫌利用有色金属的仓单在多家银行获取融资,进行融资欺诈,多家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以及境内外多家贸易商、合作伙伴、担保公司卷入风波之中。
“青岛港事件”后,标的高达数十亿元开证行、委托开证行、担保人、开证申请人(外贸代理人)提起的信用证止付案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信用证融资是国际贸易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融资产品,受上述事件影响,现在信用证保证金从5%至10%水平上升到了20%甚至30%,而且这还都是针对有央企国企背景的企业的。”分析师说。
分析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确实越来越难。银行放贷金额越来越少,而放贷期限也越来越短,比如半年期限的远期信用证已经很少能开出,现在只能开3个月左右短期信用证。贷款范围也缩窄了,民营企业基本贷不到款。”
银行诉苦
分析师告诉记者:“目前,江浙沪地区银行对所有贸易企业的贷款都非常谨慎,尤其上海银行经历过钢贸风险集中爆发,对钢材、铁矿石、煤炭、大豆等贸易企业的质押和信用证融资业务明显收紧。”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钢贸商聚集地,自2012年以来,钢贸风险集中爆发,相关金融纠纷案件大量显现。所谓钢贸风险,体现在金融领域,其中一种情况表现为:钢贸商用虚假仓单向银行质押融资,或者用同一仓单向不同的银行进行重复质押,一旦贸易商无法按时还款,抵押物打了水漂,银行损失利润。
直到2014年,钢贸风险终于趋缓。2015年1月22日,上海银监局发布消息称,2014年底全辖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89%,辖内银行业钢贸风险集中暴露期基本结束,相关风险得到了有效化解。而在全国层面,银监会在年度工作总结中也表示,钢贸、煤贸、铜贸和担保圈、担保链等业务风险逐步缓解。
分析师指出:“贸易融资业务变化反应了行业周期性。银行也是从自身风控角度出发,不得不如此应对。”
2008年后的几年,大宗商品价格受到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持续高涨,银行信贷扩张的过程中,集中授信给大宗商品行业。“当时放贷给贸易企业都不用担心,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抵押的仓单过不多久价值甚至能翻番,而且企业资金周转率也很快,带给银行可观的利润。”分析师说。
但是2012年开始,大宗商品市场牛转熊,行业风险逐步凸显。
“我们以前也放贷给钢贸企业,但是2012年开始,钢贸行业出现还款问题,2013年更是有很多钢贸企业老板破产的破产,失联的失联,我们行没有过多涉及这样的融资业务,但也花了不少力气清理坏账。”分析师坦言。
在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掉头之后,很多贸易企业自身也离真实贸易业务越来越远,客户风险越来越高,包括以假进口合同套开远期信用证进行融资,或以空证打包放款,或伪造单证,或用同一批货物重复抵押等。还有很多企业在将融资款项挪作他用,进入高风险的高回报的房地产、信托、地下钱庄等领域。
“商品价格下跌后市场风险也上升了。从进出口双方签订合同到开出信用证再到付款,贸易融资一般有个时间差。如果交易的货物价格波动比较频繁会影响信用证的执行。大宗商品价格基本上处于下行态势,原油、铁矿石价格目前基本上处于腰斩的情况,剩下很多的大宗商品实际上都有很大的价格方面的压力。”分析师说。
分析师总结,从总体来看,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不断上升,但贸易融资回报远远不及前几年大宗商品牛市时期,银行当然不愿意再涉足这类业务。
开始转行
记者从一家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了解到,很多大宗商品贸易企业向公司提出融资需求,但是期货公司虽有部分融资服务,但杯水车薪,从体量上很难满足贸易企业的需求。
2012年12月21日中期协下发《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开展以风险管理服务为主的业务试点工作指引》,2013年3月份首批8家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获批,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18日已有41家风险管理公司设立备案,37家开展试点业务备案,36家开立期货交易账户。数据显示,2014年子公司现货仓单近期和远期交易规模超过370亿元,
“不过,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为企业提供套保方案等风险管理业务上,融资服务并不是重头戏,即使提供融资服务也只针对标准仓单,范围较窄。”浙江一家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副总经理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也有一些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曾为现货企业提供涉及非标准仓单的融资服务,但是与银行一样,风险管理子公司也面临高企的信贷风险,后来也开始收缩这方面的业务了。”
“目前,贷不到款的企业只能向民间金融机构求助,但是这些民间金融机构要求企业主将自己的房产、固定资产用作抵押物,货物仓单的话不太接受,且折扣较大。”梁峰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另外就是企业之间的相互拆借资金,这只有非常熟的有信任关系的企业之间能做。”
而据梁峰透露:“中小型贸易企业中,很多企业已经转型。早年有积累的企业主现在很多不再做这一行了,更多的是转向做金融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