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少但却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刀具的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生产.销售、服务的方式丰富多彩。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腾飞,刀具市场也上演了一场令人眼花缘乱的变革。
国内刀具行业面临的状态是刀具行业起步晚,先进的数控刀具仅仅是随着近年来数控机床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数控刀具产品发展速度缓慢,基础比较薄弱,竞争力不高。
企业信息化道路闭塞
21世纪是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将成为衡量企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网络化、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办公效率、节约办公经费、加快反应速度,还可以提供市场信息、辅助企业判断、打造企业品牌。更多行业资讯可查询刀具市场分析报告。
同时,是否看重、懂得借助媒体宣传自己也是中外刀具企业差异化的现象之一。每次在重大展览会前后或期间,一些国际知名企业都会借助行业媒体来为自己的企业品牌或新产品做宣传,企业负责人欣然接受并高度重视媒体记者的采访,但部分中国企业可能因为“害羞”或者有所顾忌而不愿接受媒体的采访和报道,最终错过了宣传产品和企业的“免费”良机。
资源浪费严重
有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生产高速钢约8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但是由于没有准确掌握市场供求信息,使得生产的高速钢刀具大量过剩,不得不以低价销售,导致大量刀具生产企业效益低下,还严重浪费了大量宝贵的钨、钼等稀有资源。同样,中国年产硬质合金1.65万吨,也占全球总产量的40%左右。但是,硬质合金制品中附加值最高的切削刀片产量只有3千余吨,仅占20%。从而,一方面造成国内急需的硬质合金刀具供应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宝贵的硬质合金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8万吨高速钢和1.65万吨的硬质合金,最终生产出来的切削刀具的销售总量却只占到全球总量的15%,这也充分地折射出了行业发展的粗放程度和资源浪费的严重性。
行业人士一致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发展,制造业必将变得更加强大,市场空间将会跟欧美市场一样广阔,所以说,中国企业应该从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有条不紊地修炼内功,寻求突破,早日做大做强,最终“近水楼台先得月”。
派系之争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提高服务来增加产品附加值势在必行。长久浸淫于刀具行业的人都会很谦虚地顺口说出这样的话——“小产品成就大事业”。的确,在整个金属加工过程中,刀具本身的成本仅占3%左右。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产品,却有着巨大的市场份额。
盘点下来,围绕中国刀具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市场上活跃着的国外刀具传统上分为山特系、IMC系、美国系、欧洲系、日本系五大系,他们在中国市场上与国产刀具进行着兵不血刃的战争。
五大派系中,山特维克集团旗下包括可乐满、瓦尔特、山高、万奈特、Safety、多马等。
虽然山特系是全球刀具市场的领头羊,但肯纳、三菱、IMC都是“第二把交椅的有力竞争者”。2012年4月2日,IMC首席执行官JacobHarpaz在特固克第二工厂开幕活动的演讲中说道:“IMC集团在世界上是金属切割第二大刀具制造商公司,因此在很多领域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对全球业内头把交椅的觊觎之心溢于言表。
而美国系主要以肯纳为代表。2011年,肯纳金属公司得到大约24亿美元报酬,其中来自北美以外地区的收入超过50%。当然,美国系刀具还有STELLRAM、MILLSTAR、美福M.A.Ford、SGS、GARR、STAR等刀具品牌。
日本系包括三菱、京瓷、住友、泰珂洛、欧士机、黛杰、不二越、日立等。和机床整机一样,日系刀具的性价比在中国很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