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互补才能共赢歪曲抹黑别有用心
国际贸易合作不是“输出过剩产能”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装备、设备零部件、电子产品、基建工程等走向世界各国之时,一种“中国正在向世界输出过剩产能”的论调也开始从西方媒体流出。事实上,这种说法歪曲了中国正常开展的国际产能合作。发改委外资司司长顾大伟指出,我国推动的国际产能合作和制造业合作不是淘汰产能,走出去的产能是中国的优势产能和先进产能,这种产能合作对双方都是互利共赢的。
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当今全球产能市场配置并不合理。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中,钢材净进口国占70%以上,并且大部分国家钢铁工业薄弱,迫切需要开展产能合作;在非洲,9亿人口规模,水泥年产能仅不到2亿吨。
市场因此需求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据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介绍,许多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工业化实现进口替代,这些国家兴建大型基础设施,寄望于大部分基础建材能够实现本土生产,以减少外汇消耗,扩大本地就业。还有一些大宗商品出口国正为价格疲软而苦恼,希望办加工厂增加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和产业多元化。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和跨国公司也积极响应,因为产能合作将提供更多商机。
在全球产业链上,中国优势产业的富余产能正契合一些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需求,许多国家愿意与中国进行合作。如,“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这些庞大的工程需要建筑材料,钢铁、水泥、玻璃,而这些产能都是中国的富余产能,在当地建厂,把中国的产能搬出去,于是这个产能合作既是优势产能合作,也是富余产能合作。
中国输出优势产能
专家指出,中国已成长为产业大国,处于全球产业链中端,是高端技术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集合,输出的产能不仅是优质绿色和性价比高的工业产品,还有适用技术和建设工业园区的经验,也包括产业链合作,实际是为世界经济“充电”。
在《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中国圈定了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12个行业作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重点领域。顾大伟指出,在这些行业,我国的制造水平、技术标准大体上都在国际先进水平上,无论从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企业运行管理,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
即使走出去的水泥、钢材、电解铝等产品,也采用了绿色节能等技术。一家生产水泥的企业老总介绍说:“我们的水泥项目采用了大量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促进了南非中小企业发展,南非政府贸工部给予1.7亿兰特现金及税收减免奖励。”该集团还兴建了全南非第一个水泥余热发电项目,每年可减少使用工业用煤1.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万吨左右。
在产能合作中,中国还注重配套输出。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宋立说,我们不是一个产业孤零零地“走出去”,而是强调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往外走。我们不仅将配套一些工程承包项目,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将“走出去”提供“跟进式”服务。通过打造“走出去”的“航母舰队”,我们将形成更加有利的“集成优势”。
合作共赢是大方向
其实,世界经济发展已不能孑然分开彼此。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也曾大规模接受过发达国家输出的产能。即使今天走出去的中国产能,也包含了多国的产能因子。
“当年,日本、意大利等国家企业看中了中国的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纷纷到中国投资办厂,这也是国际产能输出与合作,这些外资企业带到中国的产能,当时也是较为先进的,并非落后产能,更非垃圾。”宋立说。
宋立表示,我们今天倡导的国际产能合作,向国外输出的也是先进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能。如果输出所谓的落后产能,企业到了当地却缺乏市场竞争力,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专家指出,现在西方一些言论歪曲抹黑中国产能输出,不是戴了有色眼镜,就是打击中国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
如今,各国发展理性的态度应该抛开偏见和私利,敞开胸怀展开合作,才能实现共赢。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端的中国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处于工业化高端和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也可以拓展国际市场,全球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得到发展进步的机遇,是一举多得、三方共赢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