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钢材出口迎来了历史上第三个高速增长年,增长幅度近50.5%,再创历史新高,对冲了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30年来首次下降带来的影响。扣除1443万吨进口钢材后,实现净出口钢材折合粗钢8441万吨,同比增长64.5%。1949年~2014年,我国累计出口钢材5.96亿吨,累计进口5.94亿吨,已经彻底摘掉了钢材累计净进口国的旧帽子。
2015年,中国钢材出口虽遇艰难却又再创新高,今年上半年,钢材出口量达到5240万吨,同比增长27.8%。但同时也须看到,在钢材出口高歌猛进的同时,高强中厚宽钢带、特厚板、汽车用热镀锌板等高技术、高质量的钢材品种,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中国在钢铁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品种研发理念等方面,与日本、德国等钢铁强国的差距还十分明显。这意味着阻碍我国钢材出口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全面考虑采取系统性措施,维护来之不易的良好出口势头。
出口政策要适应国际规则
自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对含硼合金钢的出口退税。40%左右的中国出口钢材竞争力大打折扣,部分钢铁企业开始研究含铬合金钢的出口。
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8.227亿吨。作为钢材生产大国,2014年的出口占比仅11.5%,出口比例属偏低水平。而全球粗钢产量2014年排名第二、三、五位的日本、美国、韩国,2014年的钢材出口占比分别高达38%、13.2%和44%,远高于中国钢材的出口占比。这些产钢大国以及其他钢铁生产国家或地区,一直鼓励钢材正常出口,帮助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并未主动限制出口或出台限制政策。
依据WTO规则,出口退税是国际惯例,不是补贴,也是大多数国家的普遍通行做法。WTO用法律形式赋予成员国出口退税的权利。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是为了消除对出口产品的税收歧视和价格扭曲,避免同一产品在出口国和进口国重复交纳增值税,让产品以真实成本出口,体现了非歧视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低税率的钢材出口退税。而且自2007年起,还累计取消了135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保留的税号也经过多次调整,仅剩余5%、9%、13%共3个退税类别,远低于生产环节征收的17%的增值税。
此外,我国从2008年起还对棒材、钢筋、线材的出口征收15%的暂定出口税,对部分200系不锈钢中厚宽带征收10%的暂定出口税,对钢坯、钢锭按不锈钢与碳素钢两个门类分别征收15%和25%的出口重税,导致中国这些传统优势钢材品种失去了东南亚、中东、非洲等重要市场。
营造维护公平的出口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先后陆续赋予或允许一些地区享有特殊权利或执行差别优惠政策,使得全国各地的税收、环保以及产业导向等方面的政策千变万化。
在这种情况下,钢材生产以及出口经营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并未真正形成,公平高效的自由市场大格局被区域性政策以及执行政策力度的差距所割裂,由此给钢材出口带来了诸多制约。
其中,任务型征税惯例是制约钢材出口的最大障碍。税源薄弱区域的企业税负过重,税源丰富地区的企业税负不足,导致企业税负差异巨大。由于区域政策差异以及各地执行政策偏差,部分完全相同的出口钢材品种在不同地区报关,就可能会面临退税或征税的巨大差别对待。另外征税钢材品种的走私出口也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出口市场环境。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带动的潜力
近年来,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快速发展,对外贷款成倍增长,海外工程承包业务量不断翻番。2010年~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高达893.4亿元,重点集中于基础设施和农业等领域的建设成套项目共580个。201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达1421亿美元。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正不断加快,这不仅直接带动了中国钢材出口的快速增长,也通过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设备间接拉动了钢材出口的强劲增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产品经常遭遇受援助国的条件限制,许多由中国援助或承建的工程项目并未选用或全部选用中国钢材。
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启动,丝绸之路基金首个对外投资项目已投入运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由中国牵头的国际性机构陆续成形。中国钢铁业完全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带动,借助中国发起的国际合作平台,挖掘钢材出口潜力。事实上,李克强总理对于中资企业如何“抱团出海”曾经提出过明确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应及时针对新形势,制定或调整相关政策,扎实促进包括钢材在内的中国产品出口。
此外,中非发展基金、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中国主导或出资的投资发展类型基金不断增多,这些基金本身也应该在带动中国钢材、装备、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走出去”上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主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从2013年起,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欧盟、印度、厄瓜多尔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钢材轮番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14年,我国遭遇了20多起钢材反倾销、反补贴案。2015年,中国钢铁企业又遭受了秘鲁、欧盟、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组织发起的一系列反倾销调查,仅5月份单月就遭到了欧盟对冷轧钢板、取向硅钢的两项调查,被业界称为“黑色五月”。中国连续19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案件最多的国家。
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自身、行业组织以及国家层面都应积极应对,坚决反对境外某些国家滥用WTO规则的行为。
例如,中国商务部就一方面鼓励中国钢铁行业和涉案企业积极应诉,依照世贸组织规则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另一方面继续推动双方政府和业界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贸易争端。希望相关行业协会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反倾销案件的深入研究,组织钢材出口企业采取积极措施,坚决反对国外频繁发起的各类不合理制裁措施,切实维护中国钢铁企业的合法出口权益。
扎实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
中国自2005年开始才彻底扭转钢材进口大于出口的局面,至今10年过去,钢材领域的中国标准还未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与普遍接受,中国出口的许多钢材不得不执行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因为标准问题,中国钢材不仅丧失大量的出口成交机会,而且频繁遭遇许多不合理的索赔或补偿,严重制约了中国钢材走出国门、服务全球的步伐,也无法真实反映中国出口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质量水平。
反观其他行业,中国铁路建设标准从1970年开工的1860.5公里坦赞铁路就已经走出了国门,2014年完工的1344公里非洲本格拉铁路再次强化了中国标准“走出去”的坚实姿态,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进一步打开了中国铁路标准的推广前景。如果中国在海外建设的铁路、公路、建筑等工程项目全面采用中国钢材或中国标准的钢材,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规划、施工的效率,也将有力带动中国钢材出口的系列化和批量化。
希望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能够迅速认识到“标准服务实业”的战略性契机,顺应中国制造产业“走出去”对鼓励扶持政策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海外推广中国标准的实施路径与激励措施,从标准上提供高效、坚实的产业政策支持,帮助中国标准的钢材等产品出口,并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推广各类优势产品的中国标准,从而引领中国制造标准早日实现国际化。
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方位加速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大。宏观经济政策将向更有利于公平市场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服务实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鼓励海外拓展、对接国际规则等方面推进,钢铁产业导向将向产品创新争优、产业转型升级、产能海外转移、标准全球推广、出口集群推进等趋势引领发展。尽管国内钢材消费量在未来5~8年里可能处于平台期,但中国钢材的海外市场在“走出去”战略指引下越来越宽广。未来钢材直接出口量或许会维持在1亿吨左右,钢材间接出口量将实现可持续增长。 |